西湖茶话人文惠州
博罗湖镇围坐落在博罗县湖镇镇湖镇村内,总占地面积约294.4亩,是一座客家围屋建筑模式的古村落。屋场自西向东近千米,村中各式院落数以百计。村里主村巷布局犹如一把梳子,近百条大小各异的小巷纵横交错,分布在各院落之间。更为令人瞩目的是,湖镇围四面环水。从天上俯瞰,就犹如一矗立于湖中的孤岛,易守难攻。尽管只是一个村的规格,却拥有一个城的规模:东有迎阳门,西有望庚门,北有北镇门,大街全由方石砌成,长千米,宽五百……由此,湖镇围成为博罗县城外**建有古城墙、护城河的古村落,当地**大姓胡氏也被明代惠州府赠匾赞为“罗浮名宗”。
湖镇围为何建有城墙,又建于哪个朝代?本来,依据该村《胡氏族谱》,此乃南北朝时期奉当朝皇帝诰命而建。即始建于公元420年-公元589年间,距今约1500年。可就因为**版《博罗县志》上的一句话:“湖镇城在县西北四十里,明设巡司于此,故有城”,一直以来,人们都把该城始建时间推后到洪武四年(1371,辛亥年,距今约650年),即把朝廷在此*设巡检司的时间,当作湖镇城的始建日。湖镇城真的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吗?
翻开崇祯版的《博罗县志》,有关明代在博罗设巡检司是这样描述的:“善政里巡检司,在县北30里胡镇村。洪武四年建。设巡简一人,吏一人。弓兵50人。今裁,存16人。石湾巡检司,在县西130里石湾村。洪武四年建。设巡简一人,吏一人。弓兵50人。今裁,存20人”。并没有“故有城”这样的说法,“故有城”是**版《博罗县志》自己加上去的,并没有任何根据。再说了,明代的巡检司是一个比现在的派出所还小的机构,编制只有两人:长官巡简从九品(相当现在副股级),带随员一人。弓兵50人则是从村民中佥点(招募)的,朝廷不发工资。
明代户籍制度很严,实行里甲制,一里之中多推丁粮较多的十户为里长,其余百户分为十甲,甲设甲*。里长对上级官府负责,管束所属人户,流动人口外出要有路引(证明)。巡检司则负责稽查无路引外出之人,缉拿奸细、截获脱逃军人及囚犯,打击走私,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巡检司属地方州县**,既无*立的系统,也不能参与地方*粮、司法等其他事务。很难想象,似这样的一个人少权奀的巡检司,是如何促使辖地非建城不可的。至于有人揪住“善政里巡检司,在县北30里胡镇村。洪武四年建”这句话,就断言“由此可见,湖镇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则更无道理,“洪武四年建”的是巡检司(主语),不是城。除了湖镇,还有石湾。总不能因为某某乡甲午年新建了一个派出所,就说某某乡也始建于甲午年吧?□徐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