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社会对精神病患少些偏见

2014-11-09来源 : 互联网

林辉荣

新会大泽镇人,2001年7月毕业于江西省赣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现担任大泽镇卫生院精防医生。2011年2月,被江门市***评为2010年江门市**基层医生;2012年4月,获新会区党委、新会区府授予新会区先进劳动者称号。近日,被评为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先进个人。

“我在精防的道路上百感交集,12年由畏惧、接受到热衷,确实比他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在农村,一个精神病人能拖垮一个家庭。如果他们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回归社会,不仅让他们获得新生,也解放了一个家庭。我希望他们活得更体面、更幸福”。———林辉荣

工作13年来,曾有12年的时间,他与一个缺乏关爱的群体在一起。林辉荣从内儿科跨界到精神疾病防*科,与302个精神病人相处。在他的管理下,近10年来,大泽镇未再出现一起精神疾病患肇事事件。近日,他被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评为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先进个人。

从内儿科跨界到精防

2001年7月,毕业于江西省赣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林辉荣,来到新会区大泽镇卫生院当一名儿科医生。当时国家开始对基层精神疾病患投入更多关注,而医院又正缺人手,院长看到年轻的他干劲十足,便希望其接班。

“当时还没有进行基层筛查,对于基层精神疾病患者也未建立管理档案,以前的兼职精防人员把一年的工作量累积到一两天完成上交就可以了。”林辉荣也没多想,便答应下来。那时除了每天接待大量的儿科病人外,他还要抽空从事精神病防*工作。随着精防工作的规范化,堆积如山的表格、工作让他越来越无法顾及内儿科的业务。

从2002年开始,连续12年来,林辉荣从兼职走向专职,成为该镇**负责精神疾病防*的医生。成为江门市从事该方面工作*久的专职医生。

由于精防工作繁琐,随访工作量大,又有一定风险,许多医务人员并不愿做精防医生。而目前全市精防医生大多由基层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兼任,队伍流动性很大。负责该项工作的市第三人民医院社区防*科副主任吴淑华也曾表示,目前队伍到底有多少人无法准确统计,“有的地方可能15天内又会换一个人,也无法很好地开展相关培训”。

*次为患者建档

“刚接触这份工作时,我对精神类疾病也是一知半解,也怕过。”林辉荣坦言,2002年大泽镇精神疾病的防*工作,可以用“混乱”来形容。当时大泽镇还无严格规范的登记统计表,登记在册的患者200多人,但经过筛查发现,大多数人因名字同音、名字不全、死亡、迁移等原因,很多都没了踪影。

为摸清患者基本情况,林辉荣开始参加当地精神防控培训班,上网学习深圳等地比较先进的经验,也到精神疾病专科医院进行交流,慢慢找到了自己的管理方法。2002年,他开始联合大泽镇残联干部到各村委会了解情况,对住址不详的可疑病人,就到派出所查阅相关资料。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查实,全镇共登记可疑精神病人232人。

2003年7月,工作进入筛查普*阶段。林辉荣连续填写了好多天病人的基本资料,并和新会沙堤医院的医生们分成4个小组,分赴各村,挨家挨户进行筛查普*。查漏补缺后,全镇疑似病人升至243人,确诊精神病人233人,确诊率为95.9%。这是大泽镇有史以来对精神病人*为详细的记录,大泽镇由此成为新会**个精神病人检出率达标镇。

此后,林辉荣又给每个确诊病人建档立卡,制作目录,分类统计。这些档案,也成为后来该镇管理患者的重要基础。

随访走遍镇里每个角落

2010年起,林辉荣医生根据中澳卫生项目试点方案要求对重性患者实行定期跟踪随访,指导*疗。试点开展以来,共面访患者128人,前往家访基础管理患者共391人次,能访视共319人次,耗时共114小时,车程共851公里;电话随访基础管理患者共120人次,耗时共960分钟。

从当年1月开始,林医生对全镇25名有危险行为或倾向评级为3-5级患者进行个案管理,每月由他和沙堤医院医护人员上门随访,送医送药。每个季度,林辉荣还要对全镇302名重性精神病患者随访,至少一次。这些工作,以往大多是骑着一辆摩托车完成的。

“我们走遍了大泽镇的每一个角落,哪怕只有一个疑似病人。”林辉荣还记得,当时和他一起筛查过患者的工作人员的艰辛。由于当地的沿江村是一条只有100多人口的小村庄,坐落在潭江河中一个小岛上,汽车不能上岛,路途远。为了给岛上**一名疑似病人诊*,林辉荣坚持顶着大太阳摆渡上了岛。

目前,大泽镇在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302人,检出率达8%。检出患者管理率达100%,规范管理率96%,均排在江门市前列。

帮助患者重新回归社会

12年来,林辉荣长期到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门诊、病房了解该镇新发病人和出入院病人的情况,若发现新病人就及时到派出所核实资料,建档立卡,并通知其村干部做好监护工作。同时,他还每月定期到各村委会了解病人情况,要求干部随时反馈动态。“若发现关锁病人、病人病情难以控制等特殊情况,我会立马向镇精防领导反映,并与区三院联系共同解决。”

“以前上门随访时,经常被人拿着石头追着跑,也不受病人家属的待见。后来有些病人经过*疗后好转了,才渐渐得到病人和家属的认同和肯定。”林辉荣在这份工作里找到了乐趣和信任,现在他电话随访比12年前顺畅了很多,甚至有患者在生活上出现问题时,直接给他打电话。“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疗,不能局限于药物,更要帮助他们回归社会。”

[声音]

建议扩大补助范围增加精防人力

据林辉荣介绍,目前关于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中常存在两类问题,一是部分患者和家庭拒访,一是部分患者无法进行系统*疗。

“由于社会偏见,患者家人担心医生上门访视可能导致隐私外泄;有的病人家属已对病人失去了*疗的信心;还有人认为医生访视解决不了困难,希望能免费送医送药。”与上述患者家属并不待见精防人员的困境相比,部分缓解期病人自知力缺损,绝大部分都拒绝医生的访视。

同时,由于大部分精神病患者为中低收入家庭,目前仍依赖家属照顾的绝大多数患者难以得到系统的*疗。林辉荣介绍:“单纯住院,一个月需3000元左右,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又特殊的,经院方减免和民政补助,*少每个月也要300-500元的生活费。”而在药物方面,传统抗精神病药虽价格便宜,但不良反应大;新一代药物虽好,但一般家庭无法长期负担。

此外,由于基层精防人手缺乏,筛查工作中,对于病情还未稳定但又坚持出院的人等难以监管。“有的镇街试点让赤脚医生进行随访追踪,但很多医生都已超过60岁,无论从个人精力还是效率上来说,都很难保证随访的质量。”

“政府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好有专科、专人网络管理病人,这样才能把所有的患者都管理起来。”对于上述问题,林辉荣建议未来残联、民政等部门还要扩大资助覆盖面。同时,对于有潜在风险的患者,可借鉴香港建立“中途宿舍”的办法,对家人不放心的患者放开申请,由专人负责管理并对患者培训,教其如何融入社会。

[病例]

重症患者持刀砍伤嫂子*疗三个月后病情稳定

42岁的阿庆,患精神分裂症长达21年,是林辉荣重点关注的一个病患。1993年发病前,他曾是一位扇灰工,病情严重时曾持刀砍伤嫂子,家里人没办法,只好将其关在装有铁门的房间里,以免出来误伤人。2004年10月10日,阿庆被“解锁”并送至新会沙堤医院*疗,经过3个月的免费*疗后,病情稳定下来。出院后回至大泽镇升龙村,由林辉荣负责后期随访和派药等*疗。

在阿庆家随访时,林辉荣让他伸展双手检测用药效果,阿庆十分配合,并在医生离开时亲自送到门口。林辉荣说,阿庆的病情恢复得不错,现在还可以接一些活干。镇上也有多名患者和他一样,在病情好转后可以参加一些社会工作。

本版采写/摄影:熊晓艳

标签: 江门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