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军一边走一边用望远镜寻找藏在树林里的鸟。很多孩子都懂得自带望远镜来观察鸟类。昨天,海珠湖,郭世军在辅导孩子们观鸟。昨天海珠湖边的各种鸟类成为了孩子们观察的目标。
他们流连于自然,激发“好奇者”加入队伍,一起感受鸟儿展翅,倾听自然浅吟低唱;他们传递自然观察的快乐,在大自然里解读自己的青春……每个周末,在华南植物园和白云山上,都有一群名为“导赏员”的志愿者,邀请路过的游客通过他们提供的望远镜,一起观鸟赏花。
这群志愿者来自一个以**观鸟为己任的志愿者队伍———飞羽。好奇害死猫。8年前,因为好奇,飞羽的创立者郭世军与观鸟结下了不解之缘。4年后,他带领20多名在校大学生组成志愿者团队,在植物园、学校吸引“好奇者”加入到他们的观鸟行列中来。
经过4年发展,这个观鸟圈子,现有注册成员100多人。团队骨干志愿者每年仍维持在30名左右。
好奇心让他成为观鸟爱好者
8年前,郭世军还是北京一家外企的小白领。某个周末,他在北京一家公园看到有人用望远镜正在看什么。好奇心驱使下,他靠了过去,并受到邀请得以用望远镜一窥究竟。“通过望远镜看那只五颜六色的鸟,好漂亮!”**次观鸟,在郭世军心里印下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此后,喜爱户外运动的他,每次爬山涉水时,开始留意各种看到的鸟类。
映入眼中的鸟儿多了,郭世军发现自己对鸟类知识严重匮乏,常出现“可能是喜鹊也可能是麻雀”的类似困惑。他无法忍受自己的无知,开始购书自学鸟类知识。不够解惑,又上网搜索。还是觉得无法满足,于是开始寻找并参加当地一些观鸟爱好者组织的活动。一年后,郭世军记忆库里已经储存了近百种鸟类模样习性等相关知识。
因为对观鸟的热情,郭世军被某家生产望远镜的公司看中。2008年,他被挖角到了广州工作。兴趣与工作重合,在本职工作已经进入稳定状态后。2010年,他光明正大地告知上司,想组建一支观鸟志愿者团队。他的想法得到了上司的支持,并得到了公司的设备和资金支持。
把大学**展成观鸟导赏员
2011年,经过近半年的考察,郭世军圈定了在校大学生为团队的合作伙伴。“大学生作为*能接受新生事物的一群,有热情有理想有创意。”
郭世军将志愿者的报名门槛设得很低,只要喜爱走进大自然,喜爱与大自然和人沟通就行。但要想成为这个圈子里的人,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当年**届志愿者招新时,共吸引了80多名大学生投简历。但经过面试、笔试、鸟类和植物以及导赏技巧等知识培训后,*终只有24名大学生加盟“飞羽”志愿者团队。
和一般团队活动方式不同的是,这个团队的成立,并不是组织大家一起去观鸟,而是经过培训后,成为观鸟导赏员,帮助更多“门外汉”观鸟,激发他们对观鸟的兴趣。此外,有别于其他志愿者团队的是,飞羽的志愿者们,作为主力参与活动的时限仅为一年。“大部分志愿者进来时都是大二的学生,一年后基本上就面临实习,所以核心成员需要换新人。”郭世军介绍,他自己也同样在团队运作一年后,基本上**插手团队里的工作。
周末上山入园摆摊服务游客
导赏员们的主要“工作”,是每个周末定时**在华南植物园和白云山上“摆摊”吸引市民。“就像当初我被望远镜吸引一样,我们现在也是摆个望远镜吸引好奇者。”郭世军说,每年除了大学生们考试前及寒假外,其余时间成员们都会准时“摆摊”。
这种固定的“摆摊”方式,除了可以吸引路过看到的好奇者,也方便有兴趣以后继续参与观鸟的市民找组织。每次摆摊都会吸引近30人次“围观”,一年下来,志愿者们就引导了近千人次参与观鸟活动。
圈子的影响面不断在扩大。2013年,飞羽北上发展,相继成立福州飞羽、北京飞羽。还有一些项目主动来找团队合作。今年,飞羽就承担了海珠湖公园核心区鸟类调查工作。
圈
知道
广州遍地都是的鸟,叫鹊鸲
“想要看野外生存状态的鸟,就到华南植物园里来吧,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十几种以上,常见的有乌鸫、珠颈斑鸠等,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羽毛颜色艳丽的普通翠鸟、红嘴蓝鹊、****保护动物褐翅鸦鹃。”郭世军介绍,要看一些比较难得一见的鸟,就要去白云山上的鸣春谷。那是一个模拟自然生态的天然大鸟笼,像丹顶鹤、广东省省鸟白鹇,广州市鸟画眉等。
让游客“见未见过之美”是飞羽团队秉承的理念。参加观鸟活动,郭世军说:“大家可以发现原来很多自己一直以为认识的鸟儿其实是认错了的。”就比如生活在广州的市民,大部分也许都曾见过在路上以弹跳方式前进的鸟儿。它被大部分人叫成“喜鹊”。不过,这种在广州遍地都是的鸟儿,实际上叫鹊鸲。喜鹊可有它好几只这么大。
郭世军还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就是,在广州常被人们认为是乌鸦的鸟儿,其实并不是乌鸦。“**乌鸦并非一般黑,更不要见到黑色的鸟都以为是乌鸦。”这种黑色羽毛、黄色嘴巴的鸟儿,其实真名叫“乌鸫”。在瑞典被奉为“国鸟”。“在广州很少能见到乌鸦,它们两者是不同类别,就好像老虎和狮子一样的区别。”而华南植物园和白云山两个导赏点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培养观鸟的兴趣为主,后者以传播知识为主。
圈收获
每逛一次校园都会发现未见之美
据了解,成为导赏员后的志愿者们,基本上都会步上郭世军的后尘,对观鸟“走*入魔”。华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庄国郑是第三届飞羽志愿者。当初庄国郑加入飞羽时,同样是抱着“玩一下”的心态。庄国郑记不清自己是在什么时候转变了对观鸟的态度,但现在只要逢周末空闲时,他都会约上几个鸟友一起爬*炉山、帽峰山或是逛公园找鸟去。
当上观鸟导赏员后,庄国郑*大的感触是,“喜欢上观鸟后,会发现自己在平时生活里会更懂得观察细节。”以前在校园逛了两三遍后就觉得厌烦了,现在每逛一次校园都会有不同收获。“这次可能听到了这一种鸟叫,下次可能又看到另一种鸟,每次都可以‘见未见过之美’,逛多少次都不会厌烦。”
庄国郑自己在观鸟时收获了快乐,在导赏时又将这种快乐传递给游客。他至今还记得,有一次一对父子通过导赏点的望远镜看到一只鸟儿在啄食榕树的花絮时,双双发出惊叹声,并赞“不虚此行”。“当时就觉得我把观鸟的快乐传递给了他们,很有成就感。”
圈目标
以**吃鸟为**目标
飞羽去年曾统计分析过参与导赏点活动的游客,其中对观鸟产生了好感的游客占了80%,活动后偶尔会继续再看一看鸟类的大约有50%,自己有兴趣并持续观鸟的游客约有20%,会继续观鸟还会主动**观鸟的人群只有5%。
在郭世军看来,以传递知识和快乐的方式吸引游客观鸟更易让人接受。让他印象极深的是,一名父亲陪妻儿前来参加导赏活动,*开始几次对方通过望远镜看到鸟儿时总说的一句话是,“这种鸟味道应该不错”。一段时间后,这位父亲对郭世军说,自己这辈子*后悔的事就是吃过野生动物。
“有很多爱鸟人士采取拆鸟网、喊口号的方式保护鸟类,但我觉得这种方式别人不一定接受。”飞羽想要达到的**目标是“**吃鸟”。虽然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但郭世军和志愿者们坚持一个理念:能影响一个是一个!因为“一旦喜欢上了观鸟这种活动,就会**再把鸟儿当成盘中餐。而且不会只是他一个人不吃,他招待客户、亲友时肯定也不会吃。”
采写:孔小云
摄影:高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