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收购快钱,转型前路漫漫

2015-01-04来源 : 互联网

12月26日,万达集团宣布战略控股第三方支付公司快*,在转型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此3天前,万达集团旗下的主营业务商业地产刚刚在港上市,**288亿港元,创下了港股三年来的*大IPO纪录。加上AMC院线、万达酒店,万达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目前已有3个,而第4个——万达院线在A股的IPO也已获批,上市之日指日可待。

不过,志得意满的王健林并非没有危机感。两年前,他与马云立下“亿元豪赌”,不相信10年后电商能占到中国零售市场份额的50%。两年后,随着阿里巴巴上市,马云正式取代他成为了中国大陆的*富。

时代在交替,新行业冉冉升起,旧行业渐渐式微。王健林深知“顺势而为”的重要性,他曾说过一句话——“做企业一定要顺应国家建设方向,借国家发展之势才能事半功倍。”与马云那一句“全世界*好的商业模式是国家”不谋而合。

收购快*正是王健林马不停蹄追赶马云的重要一步。此前,8月29日,万达集团还联合**、腾讯成立了万达电子商务公司,被外界戏称是要斗马云的“地主”。

王健林不断声称,万达要从一家以商业地产为主营业务的集团转型为文化、旅游、金融、电商四大战略并举的综合体。他深知,想要基业长青,万达必须抓住互联网的脉搏。

不过,转型绝非儿戏。万达依靠互联网建立新的增长点、挖掘现有资产的潜在价值,毫无疑问是顺应趋势之举。但对于一家已经拥有26年历史的公司来说,如何**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挣脱现有体制的束缚、吸引**外部人才,都是不小的挑战。

收购快*,完成在电子支付环节的布局,只是万达转型的其中一步。更漫长、更艰难的道路,还在等待王健林去跋涉。

万达为何转型

主业增长压力*大,互联网势力日益逼近,使得万达不得不转型。值得王健林庆幸的是,万达“以售养租”、把商业地产作为核心运营的思路,在线上线下融合的时代,大有创新空间。

2011年、2012年、2013年,万达商业地产的营收分别为508亿、591亿、868亿。其中,大部分收入来自房产开发和销售,万达引以为豪的物业租赁和管理的收入占比还很少。目前,全国有159座万达广场,2013年所有万达广场贡献的租金收入为84.83亿元,占比不到总营收的10%。这意味着万达依靠租赁进行自我造血的能力还不强,能否持续增长,还得看宏观经济的走势,以及政府调控的力度。

在资金方面,招股书显示,2014年上半年,万达商业地产应付款达1449亿,银行借款为1724亿元,另外还有73亿元的未偿还债券。其在建工程的资金缺口也十分庞大。长远来看,在房地产行业增长放缓的大趋势下,万达想要降低资金风险、盘活现有资源,利用好互联网概念和工具是不二之选。

众所周知,万达在核心资产上的“只租不售”模式,使其可以坐享物业升值。与此同时,万达长期以来与进驻商户形成的紧密合作关系也是其重要财富。但在互联网企业纷纷走到线下,想要利用团购、优惠打折、移动支付等手段OTT万达、抢走商户和用户数据的背景下,一方面实体业态的升值压力增大、业态结构面临调整,另一方面也存在利益蛋糕被大众点评、支付宝、微信等互联网*头们切走一块的风险。

万达一向注重商业地产的运营,而移动互联网恰恰是*好的辅助工具。由于万达广场遍地都是,所含业态广泛,所以其具有天然的平台属性,极易形成网络。总而言之,不转型、不做互联网,万达就是坐以待毙。而转型却能发挥既有优势、深化运营,为资产增值的同时,也能围绕商户和用户需求开拓新的盈利点。王健林真的没有不转型的理由。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