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不及发达国家一半
■低标准挤压创新动力,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中国企业正在为标准太低导致的低水平发展“埋单”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将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列为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之一。***常务会议日前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标准化是创新的驱动力,也是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关键一环。在我国经济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标准化将为推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哪些作用,如何用标准**制造业转型发展?
1.为何企业创新却吃亏
数据: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一般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7%,而主要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2.5%至4%。2015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4220亿元,比上年增长9.2%,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0%,但与发达国家3%-4%的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中国经济近几年之所以出现下行趋势,是经济发展阶段转换造成的。”在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主任邵宁看来,“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要扭转下行趋势、实现中高速增长,必须培育出附加值更高、有足够市场规模的新产业。这就需要中国企业开发技术、**新市场,将国民经济增长带动起来。
在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发展已成为各界共识,**层面更是将创新驱动放在了未来发展的核心位置。我国研发经费总量也呈现出不断上升态势,但不容忽视的是,作为市场主体,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尚未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数据显示,大中型企业中具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不到30%,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技术跟踪、模仿制造以及低端加工制造和低价竞争阶段。
**认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需要人力、资金等投入成本,创新产品也因此价格相对较高,在当前我国大多数产品标准相对较低甚至空缺的市场环境下,技术含量低却占据价格优势的落后技术产品大行其道,严重挤压了创新产品的市场空间,“劣币驱逐良币”,削弱了企业的创新动力。广东陶瓷行业协会理事罗杰对此体会深刻,“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监管,或相关技术标准太低,加上技术**保护的力度严重不够,谁都可以在市场上存活,什么样的产品都可以拿到市场上来卖,永远只能是创新企业却吃亏,从而,造成创新动力严重不足。”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指出,长期以来,中国制造在低技术层面就可快速实现市场扩张,使得企业对技术创新缺乏耐心。然而当前随着需求侧发生变化,人们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种低端粗放的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
“目前制造业行业存在标准体系不完善、标准水平不高、自主创***标准匮乏、标准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是当前制造业产品质量处在中低端的重要原因之一。”工信部科技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加快建立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提***水平,强化标准实施,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2.马桶盖之争背后是标准的尴尬
案例:近年来,智能马桶盖被很多赴日旅游的中国消费者列入“必买”*购名单中,在旅游旺季一些日本电器店甚至频频出现断货。尽管从日本买回来的马桶盖不少是中国厂家制造出口过去的,但中国消费者依然乐此不疲。业内人士分析说,目前国内智能马桶行业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标准体系混乱且监管力度不一,造成消费者对国货信任度较低。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日本马桶盖被疯*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制造的标准体系赢得了中国消费者的信任。马桶盖事件事实上是我国企业在为标准太低导致的信任危机“埋单”。提升产品质量,*先要突破的是完善中国制造的标准体系,**产品质量底线。
“标准是装备制造业质量技术基础的核心要素,是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表示,坚持标准**,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是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加快完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和适用性。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支撑制造业提质增效,就要用先进标准倒逼中国制造升级。
在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原副局长张燕飞看来,标准对科技创新发挥着技术门槛和知识产权载体的作用。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往往会引来竞相开发。在此情况下,通过制定技术标准,对众多的科研成果进行规范,设置必要的技术门槛,可把冒牌货或科技含量低的成果挡在门外,防止“捡到篮里都是菜”的现象发生,引导科技创新健康发展。
“标准化是创新成果转化的桥梁,标准源于市场需求,并从需求的角度为科研指明方向。”广东省标准化协会副会长黄永衡分析说,研发能力落后使得标准为之较低,而标准低又会造成研发体系进一步落后。研发和标准是循环关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相同的指向,创新会成就一个企业,而标准则会成就一个产业。
当前,***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生产标准化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智能制造涉及企业内外部各种设备、装置、流程、业务的接口,需要说“普通话”,不能“你说你的,我讲我的”,否则容易形成“信息孤岛”。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制定完整的标准体系,这也是智能制造在企业大面积应用普及的一个重要前提。
“重视使用和编制标准,是现阶段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向世界、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张晓刚坦言,很多中国品牌已在国际市场上打响,当企业体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想在国际市场上得到认识、了解和承认,最终还是要参与到本行业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去,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中国标准何时达国际水平
目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提出,到2020年,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达到90%以上;到2025年,系统配套、服务产业跨界融合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基本健全。
标准化是创新的驱动力,也是实现市场和供应商领先战略的手段。通过行业标准**产业方向,通过标准竞争增强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一环。上述《提升规划》提出了实施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三大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国际化等具体举措。
田世宏表示,要进一步加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能力建设,做好质量技术基础的综合示范和国际互认等工作,为制造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技术服务。鼓励标准化专业机构为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标准化信息咨询、试验验证、数据挖掘、知识培训等专业化服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标准化技术解决方案。
针对当前存在的多种多样的标准,工信部科技司司长陈因介绍说,要积极开展强制性标准清理、评估、整合工作,组织制定“十三五”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实施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重点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基础等标准化提升工程。
张燕飞建议,要通过制定超前标准,引导和倒逼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超前标准化,就是在标准化对象尚未发生时便先把标准制定好,根据科学预测,按标准化对象发展规律和趋势,规定出未来的要求和指标,或可根据现实的条件,规定出不同时期的指标和要求。通过标准先行,对标准化对象起引导和促进、倒逼作用,推动企业主动创***以满足标准。
其实,目前中国已有不少企业凭借先进技术在国际标准制定中掌握了话语权,比如,华为在90多个国际标准组织中担任职务,大唐提出的TD-LTE也成为4G网络两大国际标准之一。黄永衡说,作为市场主体、创新主体,也是标准化的主体,企业一旦在技术上取得优势,就要积极寻找机会参加各个层面的标准编制,掌握行业话语权。通过标准的聚集和放大作用影响和左右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不断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将竞争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记者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