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郭玉全的房间,让人印象*深的就是他桌子旁边摆放着的奖杯,这个奖杯是去年熟料车间获得全厂拔河比赛**获得的,也是郭玉全热爱运动的证明。然而,对于爱好运动的郭玉全而言,随着工作繁忙程度的增加,对运动他不得不“敬而远之”了。接受采访的当天中午,他本想运动一下打会儿球,*终还是被同事的几个电话打乱了。对此,郭玉全无奈地说:“安全生产对我们来讲才至关重要,其他的事情都可以放一放。”
【探访郭玉全】
改造旧设备成企业名人
在琉璃河水泥厂工作的31年中,几乎每隔四年,郭玉全就会有很大的进步,这不仅有企业对于他的帮助和支持,更有他自身的努力。
31年前,对水泥了解并不深的郭玉全“接了父亲”的班,来到琉璃河水泥厂成为一名一线职工,因为刚刚进工厂,对水泥和相关设备都一知半解的他,被分配到了管理输送设备的车间。在车间里一呆就是4年,这期间让郭玉全对设备、工厂及整个水泥行业有了深刻的理解。
那时的工作比较清闲,每天除了与其他工友们一起将生产水泥的原材料运送到生产车间,基本上就没事儿了。工作单调乏味,对于刚刚从学校里走出来的郭玉全来讲没有多少吸引力,倒是车间内闲置的设备转移了他的目光。
这些设备在车间内已经闲置了很多年,郭玉全看到这些设备没人动,便琢磨着如何“变变废为宝”。在每天完成运输任务之后,这些闲置的设备便成为了郭玉全的“宝贝”,他利用午休的时间,翻越了这些设备的说明书和工作原理图,不懂的问题就向车间内的老师傅讨教,就这样他几乎掌握了车间内的所有闲置设备的使用方法。
巧合的是,有次在工作中常用的设备突然停运,当所有人都不知所措时,郭玉全用他学习到的知识,让闲置的设备合理的发动起来了。他娴熟的操作得到了**和工友们的赞许,很快成为车间内的名人。
这次的成功对于郭玉全来讲只是事业的起点,随后,他与工友们一起被调到***工作,这使他打开了眼界,有了**化的视野。
他也将自己的琢磨劲儿从北京带到了几千公里以外的***。郭玉全回忆说:“***当时生产水泥的技术很先进,使我大开眼界。但广开眼界不行啊,必须要把这些技术学过来,运用到我们国家的生产建设中。”
郭玉全说到做到,不懂外语就查字典,不懂专有名词问**,不懂特殊符号问***当地的工程师,就这样,通过近27个月的努力,他不仅能够熟练操控大型水泥生产设备,而且把设备的内部结构和产生问题的修理方式也了解得一清二楚,成为了在****有名气的中国工人之一。
乐于创新
小建议为企业节省**
对于郭玉全热爱发明、乐于技术创新的工作态度,琉璃河水泥厂的职工几乎无人不知。在工厂内,一位职工指着一根管线说:“这跟管线的设计原理就是郭玉全想出来了,为我们职工省了不少事儿,同时也为企业省了不少钱。”从2006年企业实行“小建议、大鼓励”的工作方针开始,近十年来,郭玉全先后向公司提供技术、管理方面的建议近100条,其中80多条被企业采纳,成为“中标”*多的职工,直接或者间接帮助企业节省了近**元的开支。
2006年的首次技术创新,让郭玉全至今难忘,他将1992年的老设备和2002年的新设备进行了重新优化,使得生产线更加合理和节能环保,在2006年当年,就为琉璃河水泥厂节省了大约60多万元。到目前为止,这套技术已经为水泥厂节约了近500万元。说起当时的技术创新,郭玉全到现在还很激动。
“2006年的时候,厂里有两套设备,一套是1992年的老设备,在当时已经不能充分使用原材料了,会造成一些浪费;而2002年的那套新设备,技术比较先进,可以充分使用原材料。我当时就想能不能将两条线连起来一起使用,让他们资源共享,在这个背景下,两个设备之间很快架起了一条管线。”有了这条管线之后,3台设备可以完成以前4台设备的生产量。
赴国外维修
过硬技术大长中国志气
通过郭玉全的创新工作室,琉璃河水泥厂的技术工人们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水泥行业的尊重,对外技术服务业务也成为创新工作室*重要的项目之一,郭玉全在成立创新工作室之后,几乎把亚洲生产水泥的国家走遍了,***、沙特、伊朗、阿联酋的水泥厂中,都有他服务的身影。
全世界共有16个万吨水泥生产线,郭玉全服务或者修理过其中的4台。因为他技术好、解决问题速度快,经常受到外国人的赞赏,还多次被高薪挽留,对于这一切,郭玉全都断然拒绝了。
有一次在阿联酋,一台万吨设备在半年之内都没运转,开机之后,生产管线就会发热,工作人员听到中控台的报警声,便会把设备关掉。郭玉全在接到修理任务后,很快带着一位职工直接奔赴阿联酋,下飞机之后他没去宾馆,而是直接来到工厂中检查设备的问题。
当对方看到只有两人、还没有带检查设备,当时并没有将他们放在眼里,几经协调后,对方才答应给郭玉全一次修理生产线的机会,就这样郭玉全按照自己发现的问题将生产线进行了全面调整,不到一个小时,生产线顺利工作了。24小时之后,质量合格的水泥顺利生产出来。
至此,老外彻底被郭玉全的技术折服了,开始轻声细语地跟郭玉全及中国工人说话。在生产线上工作的中国工人说:“郭玉全把生产线修好,让咱们中国工人特别自豪,感谢郭玉全。”
【对话郭玉全】
我成功的秘诀就是踏实做好每一件事儿
记者:您从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现在的水泥行业**,有哪些秘诀?
郭玉全:用心,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儿。在设备运输这个岗位上,我充分利用闲置设备,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上火工期间,我学会了对火候的控制,这个技术影响了我这一生,使我终身受用。
记者:在您看来,创新对于企业发展都有哪些作用?
郭玉全: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是必不可少的。金隅琉璃河水泥厂就充分抓住了创新改革的这面旗帜,将它用到了实处。在2006年没有实行“小建议,大奖励”政策之前,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不高,而在政策实行之后,职工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提升,大家都愿意去为企业着想,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在水泥这个行业,您还有哪些梦想?
郭玉全:因为行业的特殊性,企业在前些年出现了技术断档,我距离退休还有近10年,希望通过言传身教,多培养水泥行业的技术人才。同时将水泥生产线变得更加高效、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