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见习记者关婉灵雕版、印制、工笔、开相、描金、填丹……完成*有的20多道工序,一张凝聚着浓浓佛山传统味的木版年画,才得以诞生。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佛山冯氏木版年画世家,传承四代,经历**。
昨天,佛山冯氏木版年画举行复业16周年庆典。经历“**”的破坏、时代的冲击后,木版年画未来的路该如何走?
险些湮没在“**”浩劫中
在佛山旧城,穿过充斥着各种吆喝喧闹的普君市场,有一条老街蜿蜒幽深。冯氏世家的老屋仍驻守于此,“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木版年画作坊”牌匾挂在屋前。***“非遗”传承人冯炳棠和其儿子冯锦强仍在这间老屋里,进行木版年画创作和传承。
2007年,广东省曾经调查过木版年画的现状,发现完整传承这门传统工艺的,广东省仅存佛山这间老铺。而佛山木版年画,也只剩下冯氏一家。
“**”中,门神年画被视作“四旧”产物,遭遇劫难。佛山木版年画,从此一蹶不振。冯炳棠父亲冯均悄悄藏起的十多套雕版,成了佛山弥足珍贵的精品。
为了生计,当时的冯炳棠转业到工厂。直到1992年,冯炳棠才重新拿起工具,传承父亲的毕生功力,并青出于蓝,成为全佛山**一位掌握木版年画全套工序的人。
1998年,冯氏父子**了位于普君南路的冯家**老铺。佛山木版年画才宣告复业。
息微的传统如何活化传承
2004年4月,冯炳棠被***教科文**民间艺术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等称号;在2005年国家公布的*批**抢救的民间文化遗产项目中,佛山木版年画是广东省仅有的两项之一。这些都似乎意味着佛山木版年画有着新的历史意义和内涵。
但在民间市场的开拓上,却并非如此。由于手工制作木版年画的价格,比机器印制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再加上现代人的房屋已由古老的双扇门改为单掩的防盗门,门神失去了存身之处。手工制作年画市场一再萎缩,除了收藏者和游客,几乎没有什么销量。
如何活化一项传承了数**的传统文化,成了冯氏父子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昨天庆祝复业16周年的庆典上,冯炳棠举行授徒仪式,他的徒弟包括两名木版年画工作人员、4名残疾人学生以及两名木版年画学生联合会的会长。“别人觉得木版年画是很古老的东西,但冯老师告诉我们,可以在创作中加入更多创新元素”,徒弟招芊芊是一名残疾人运动员,她的一副融合了卡通元素的门神画受到冯氏父子好评。
此外,昨天活动现场,禅城区佛山木版年画保护协会分别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等达成合作。
传承非遗并非一成不变
佛山木版年画作为岭南地区*有的民间年画,兴起于明代永乐年间,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每一项民间艺术的发展,都不应该一成不变,而要根据时代变化,不断发展、丰富、创新”,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专家余婉韶说,现在,以木版年画作为门神的时代已经过去,但这项手艺不能丢弃,要传承要就需求突破,可在内容上增加新鲜感,改变表现形式,变成装饰品,“但任何改变,都不能改变其木版的本质”。
冯氏木版年画传到第四代冯锦强手上,他正积极推进木版年画概念馆项目,有木板年画博物馆、主题餐厅等。如木版年画主题餐厅,将推30道木版年画健康菜,如将“龙凤呈祥”设计为同名菜,上菜时,服务员介绍木版年画故事,吃完饭还可去隔壁亲手制作年画并带走。这样的突围方式能否为佛山木版年画谋定一条创新发展之路,业界仍有质疑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