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近绿色电网》。黄炳健 摄《计量中心》。陈伟君 摄《合作》。刘树昭 摄《参观电网》。夏杰 摄《开心触梦》。韦刚 摄
电力*白:在电力课堂里,我爱好捕捉电网*有的“风景”,儿子则着迷于电力知识的神奇。
“一度电可织布约10米,烧开水约8升,供电动自行车行驶约80公里……”电力的千变万化与神奇作用让在东莞莞城英文实验学校就读的学生夏锦秋连连惊叹。
2013年以来,东莞市民夏杰已经带着儿子夏锦秋参加了两次东莞供电局组织的“电力课堂”活动。夏杰是摄影发烧友,他喜欢用他的镜头记录下变电站、电网、铁塔等电力风景;儿子夏锦秋则着迷于电力的神奇,在边看边听、边学边摸中解开一个又一个知识之谜。
体验“一度电”的旅程
“我已经连续两年参加东莞供电局的摄影大赛,记录东莞电网发展的一点一滴成为我的兴趣。”夏杰捧着他的相机笑道。而与夏杰不同的是,儿子夏锦秋却对电力知识有着极大的兴趣。
“在电力课堂里,我认识到电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发电厂用电磁感应的‘法宝’,把大自然中的能量带动一种叫做轮机线圈的东西,转化为电能。随后,电能就从电厂出发,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远距离输电,电能会变成不同等级的高压,经由交流或直流线路形成的通道高速流向东莞。在进入东莞后,为了方便每家每户的使用,又会经过一段降压的旅程。”夏锦秋主动向笔者介绍起来,“一般来说,从500千伏先到220千伏,然后到110千伏,再到10千伏,*后到每个家庭的时候,电压就变成380伏或220伏,随着这些数字的不断变化,电能经过了一个个变电站及低压台区,*终完成了整个旅程,点亮了家里的电灯,让电视、空调、电磁炉都运转起来。”
在一旁的夏杰听完儿子的讲解后,露出颇为自豪的表情,“这可不是他死记硬背下来的,而是在参观220千伏板桥变电站和培训基地的时候,从讲解员的讲解和实物参观中学习到的。”夏杰介绍说,“在培训基地,我们俩不仅近距离观看了变电站设备和输电线路,检测了变电站电磁感应,还在培训基地的退役电力设备上,亲自动手实操了如何拉下刀闸切断电流。以前觉得高压变电站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参加电力课堂后,通过亲身进入电站,真实地触摸到这些设备,看着刀闸随着我的操作变动,对电力有了**、全面的认识。”
与电的***“接触”
让夏锦秋更为兴奋的是,在东莞城区供电分局营业厅的节能展示厅里,还能与电力来一次***的“接触”。
“在展厅里,*好玩儿的是电离子魔幻球,只要把手轻轻放上去,魔幻球立马变得光芒四射、绚丽多彩,光线还能随着手的移动而起舞;还有亲手触碰‘柔和的电击’仪器,就能体验到被‘电’的滋味。”夏锦秋手舞足蹈地比划着,“电力就是‘变形金刚’,通过电能转换,可能变身成光、电视画面、冷气等多种多样的形态与我们见面。”据了解,从2008年设立至今,该节能展示厅已接待约1300人次的参观者,当中包括了周围多所学校的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东莞供电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阶段,该局将全力打造社会责任基地,以活泼生动的互动形式,全面普及公众的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电力设施保护等电力科普知识。
“参加电力课堂,不仅是很好的亲子活动,还**改变了我们一家人对电力的认识。我们现在非常注重电力安全,包括家用电器安全、高压线的安全距离等。我们以前也挺担心变电站和电力设备的‘电磁辐射’,但现在经过参加电力课堂的学习,已经明白变电站和电力设备的电磁感应很弱,并不影响人的生活和健康,没必要担心。如果明年还有这样的活动,我们父子俩还会继续参加。”夏杰说道。文/许思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