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联合创始人们都去哪儿了?

2016-04-09来源 : 互联网

照片从右到左分别为汪滔、陈金颖、卢致辉、陈楚强,他们在大疆创新的员工编号分别为0号、1号、2号和3号,这是大疆创新*初的创业团队。在长达两年的创业时间中,有不少人进出这个团队,但核心依然是他们。直到两年后,这个核心团队的成员在一年内相继出走,在多年后,媒体用“汪滔的众叛亲离”来形容他们的离开。

(一)

2006年,还在香港科技大学读研究生的汪滔在仓库中创建了大疆创新。在刚刚过去的RoboCon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汪滔带领团队拿下亚洲第三的成绩。这是个不错的成绩,也让汪滔觉得可以将其参赛的无人直升机商业化。

一起参赛的团队成员并不看好这次创业,一个参加工作,一个出国留学。**汪滔还是坚持创业。**个办公室是在车公庙的阳光高尔夫大厦汪滔舅舅家杂志社的仓库中,也是在这里汪韬招募到了**批的创业员工。

“斜斜的,不是很高,很小的一个空地,20平米不知道有没有,就是一个很小的仓库,当时我们三个人就挤在里面。”卢致辉回忆说。

卢致辉是当时团队中年纪*小的成员,还是哈工大信电学院的大四学生。在来大疆之前,他在东莞找了一份结构设计的工作,做浴缸的控制器,但觉得实在太无聊。做了**,郁闷之际的他接到了大疆的面试电话。当时他还不知道大疆是什么,对无人机的了解也不多,之所以收到大疆的电话是因为他在网上海投的简历。接到电话后,他立马去网吧查了下这家公司,网上对于大疆的描述,**的信息是参加了2006年的珠海航展,汪滔本人的信息也不多,只知道他是香港科大的,有一个项目得了机器人大赛的奖,然后他就想把这个产业化。这些给了卢致辉一点信心,至少觉得不是骗子,然后他毅然就把工作给辞了,背着锅碗瓢盆就往深圳跑。当时,他的身上只剩下100块*。

陈金颖与陈楚强也是以同样的方式进入大疆,而且都是放弃现有的工作投入到一无所有的大疆。陈楚强是*为疯狂的,在进入大疆之前,他已经在一家企业干了一年的时间,当初的合同签的是三年,要离开的话需要赔偿3万元的违约金。尽管如此,出身于军事世家的的陈楚强因为从小对飞机的热爱,很快就被无人机**征服,*后毫不犹豫地为大疆选择了离开。之后,这笔违约金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来偿还。也因此,他得了一个“陈三万”的称号。

在谈到为何被当时什么都不是的大疆所吸引时,他们都说,是出于对创***的兴趣,而大疆在做的东西让他们都找到了兴奋的感觉。卢致辉说,就是寻找同类的人。

(二)

团队四人中,唯有汪滔是有无人机技术背景,汪滔也因此担任了导师的角色,时常需要手把手地教他们。

当时他们的直升机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抖动。为了消除那个抖动的问题,他们前后找了四五十种方法试,就是看哪个对它的去抖效果*好。来回做实验,来回测。卢致辉在大二的时候就在学校实验室里搞实验,进了大疆以后,感觉又进了一个实验室。“汪韬他是那种为了搞清楚一个东西,从来不放弃的人,不管是多麻烦。”卢致辉说。

汪滔在细节上的追求让其他人都印象深刻。比如细到一颗螺丝拧的松紧程度,都有严格的要求,他会告诉他们要用几个手指头拧到什么样的感觉为止。因为当时很多东西是没办法量化的,工具也比较粗糙没那么先进,不能**到具体力度,只能靠手来感受。螺丝有时候会松,所以需要加螺丝胶防止松动,但是会有一个问题,如果要拆,这个螺丝会卡在里面拧不出来。结果汪滔从香港买了一堆的螺丝胶,弱中强几种不同强度,螺丝按照拆的频率,使用不同强度的螺丝胶。比如拆的频率不高的螺丝就用中强度的螺丝胶,从来不拆的螺丝就用高强度的螺丝胶,而经常需要拆的就用*弱的螺丝胶。无人机上几百颗的螺丝,就是这样一颗一颗地按照不同要求拧上去。

大疆在**年里完全没有做任何销售,因此不用考虑市场的问题,主要就是解决存在的系统问题。大家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上下班时间。汪滔比较喜欢晚上工作,晚上十一二点才到办公室一直干到白天。*让其他成员惶恐不及的,是汪滔的电话。他会时常就突然打电话过来和他们谈论想法,不管时间是几点。为此陈楚强会在下班后将手机放在铁盒子里,这样别人打电话就不是没人接听,而是无法接通。而陈金颖则直接选择关机。卢致辉是资历*浅的,不敢不接。所以基本上他这里随时能打通,当汪滔找不到另外两人的时候,就会打给他。

那个时候,他们之间没有头衔,几个人挤在一个屋子里,很多事情都是边修无人机边聊的,正如卢致辉所言,就像是进入了另一个实验室。直到公司接受融资后,这样平静的局面开始被打破。

(三)

卢致辉是*早离开的,原因包括外界所传的股权争议。

公司成立之初,汪滔当时承诺的是,其他团队成员一共能拿到40%的股份,那个时候他们对此都很满意,之后变成了20%,*后变成5%的时候,他们开始动摇了。

卢致辉说,有些失望,不过其实也能理解,毕竟汪滔也是初次创业,对于股权问题看得不是很清楚,所以那些也只是随口说说而已。那个时候他们自己对股权也没什么太大概念,毕竟公司也没开始赚*,股权到底能变现多大的价值,谁也不知道。所以,对于5%,他们也不是不能接受。

让卢致辉下定决心离开的,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当时公司空降了一位经理,陆地,从英国留学归来,学的是金融,但对技术一窍不通。本来一群技术宅在一起玩得挺开心的,结果来了个不懂技术的人,还成了他们的上司。这让卢致辉很是郁闷,觉得不是一类人,没办法一起玩。另外一个原因是,公司一直不赚*而是不断砸*,这让卢致辉对于公司的前景产生了担忧。当时他们在做的是针对油动直升机的飞控,卢致辉觉得这个方向可能不对,至少他看不到希望,因为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当时他们操控无人机从香蜜湖飞到民生银行大厦,从楼上掉下来,差点砸到人。

在种种原因下,卢致辉在2008年底离开了大疆。之后半年内,陈楚强、陈金颖也相继离开。大疆的核心创始团队,自此完全分离崩析。

离开大疆后,卢致辉去了当时正得意的航模企业艾特航空(当时艾特航空营收7000多万,盈利1000多万,而彼时的大疆还处在每年亏损一两百万的状态),为其从0到1组建了消费级无人机研发团队,做出了国内**个电力巡检无人机项目。一年之后,他们的无人机销售额达到300万,盈利100多万。那时候,卢致辉觉得每天都特别兴奋。不过,之后由于内部斗争问题,卢致辉再次出走,来到了一电科技。同样地为其组建了消费级无人机研发团队,复制了艾特航空的做法,也带走了其大部分的核心研发成员,这其中包括陈楚强。从艾特航空到一电科技,陈楚强一直紧随其后。

在一电科技干了三个月后,卢致辉将一款多旋翼航拍无人机交到老板手中,不过这时候老板不同意卖,并告诉他说他们不做消费级无人机,而要做军工级。争执之下,卢致辉离职创业,创立了科比特,依然做消费级无人机。这一次,陈楚强并没有追随。不过,之后他在2011年也自立门户开始创业,创立了“头家技术”,只不过这次他没有选择无人机,而是市场还比较空白的卫星通讯行业。其公司发展迅猛,与OUTERENT等卫星通讯行业巨头达成合作,目前也进入融资节奏。

*后离开的陈金颖,直接选择创业创立了云雀科技,主要是做FPV飞行器解决方案,不过因为与投资者之间出现不可协调的矛盾,以及公司本身的定位并不是很明确,导致公司无法正常运营下去。去年,陈金颖在关闭公司后加入科比特,任职其研发总监。

这些年兜兜转转,陈金颖、卢致辉以及陈楚强之间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陈楚强眼中,卢致辉当初在大疆并没有发挥出自己的长处,那就是做市场。而当时大疆一直在埋头搞研发,并不需要做市场。或许也正因为这样,三个人中*后是卢致辉做无人机*为成功。

(四)

科比特在过去的几年中,发展地较为顺利,但也较为低调,一直自给自足,属于小作坊成长模式。在这期间卢致辉也开始思考,为何大疆能成功。

之前他一直以为是因为汪滔的殷实家境让他可以在一年不盈利的情况下心无旁骛地埋头搞研发,自己不满意就不卖,才能有今天的技术储备。后来他重新追溯了大疆的成长路径,发现大疆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依靠家族力量,还引入了很多外部资源,比如汪滔的导师李泽湘的加入,不仅带来了资金,还给大疆引荐了很多他的学生。在卢致辉看来,汪滔的个人成长也是非常明显的,从一开始很生硬地和一群人相处,到后来轻松地游离在各个群体之中。

另外大疆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卢致辉觉得是汪滔的眼界。卢致辉觉得自己的方向感不差,早在大疆的时候,他就觉得多旋翼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那时候汪滔坚持做直升机。不过让卢致辉觉得与汪滔之间存在的差距在于,汪滔知道如何将这个东西做出来,而他则会想不太清楚。卢致辉在一电科技的时候就已经做出了多旋翼航拍无人机,那个时候是2009年,而大疆在2011年才开始转做多旋翼航拍无人机,可惜的是卢致辉当时做的多旋翼航拍无人机,刚做出来就被封存了。在创业初期,卢致辉也在做多旋翼航拍无人机,只是团队太小又缺乏资金投入,加上其他竞争对手也逐渐起色,让他放弃了做多旋翼航拍无人机,还是专心做行业应用无人机。卢致辉自嘲道,自己的目光还是比较短浅,首先考虑的往往是生存问题。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