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11点05分,开往上海虹桥站的G123次“复兴号”列车,缓缓驶出北京南站1站台。几乎同时,远在一千多公里外的上海,G124次“复兴号”列车驶离上海虹桥站台,开往北京南站。
世界建设等级*高的京沪高铁,是“复兴号”正式双向*发的舞台。它们共同迎来了一个时代:中国标准动车组时代。“复兴号”的投用,是中国高铁发展史上浓重的一笔。*次实现了动车组牵引、制动、网络控制系统的全面自主化,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高速铁路核心技术。在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先进科学的高速动车组技术标准体系,标志着我国高速动车组技术全面实现自主化、标准化和系列化,极大增强了我国高铁的**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
这是中国高铁**跟跑者历史、驶向***位置的新征程,更意味着中国科研人,向着世界科技强国这一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真的好稳!”走下“复兴号”的旅客王女士,高兴的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作为*批坐上“复兴号”的乘客,自己觉得特别骄傲。
6月26日16时55分,在驶离上海5小时50分钟后,G124次列车抵达北京南站。与此同时,G123列车也如期抵达上海虹桥。至此,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完成了正式*发。用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陆东福的话说,命名“复兴号”,展示了中国铁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新时空的美好愿景。
硬币轻松立上一分钟,“稳!”正如王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那样。搭乘“复兴号”的多位乘客,也给予了这样的评价。那么,“复兴号”到底有多稳呢?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记者从上海铁路局了解到,该局工作人员在发往北京的列车上见证了一个小试验——看看硬币究竟能立多久?“轻轻松松一分钟”。对此,不少网友跟帖称,“厉害了我的‘复兴号’”。记者了解到,这样的“趣味试验”,当天并非一例。其实,在“复兴号”成功运营的背后,满满是励志故事。北京铁路局的一位“老铁路人”,用四个字形容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砥砺前行”。
车头增设碰撞吸能装置,乘坐高铁,人们*关心的是够不够安全。“复兴号”上,技术人员设置了智能化感知系统,全方位建立强大的安全监测系统。全车有2500余个传感器,比以前动车组多出500余个。这些传感器就像眼睛一样,时时刻刻对列车的运行状态、轴承温度、冷却系统温度、制动系统状态、客室环境进行监测。铁科院*席研究员陆阳说,列车出现异常时,系统可自动报警或预警,并能根据安全策略自动采取限速或停车措施。此外,列车采用了以太网技术,通过远程数据传输,可在地面实时获取车辆状态信息,提升同步监测、远程维护能力。
主动安全之外,还有被动防护。在流线型车头的整流罩里,有一个7米多宽、2米多厚的“方盒子”。铁科院机辆所研究员张波介绍,这是防爬吸能装置。如果列车“不幸”撞上落到铁轨上的岩石,为了防止头车在碰撞下“爬升”,甚至反而倒向后车的情况,这个装置能吸收相当于将210吨物体提升一米所需的能量。不仅如此,为了加强防护,“复兴号”的头车采用了车钩缓冲装置、防爬吸能装置和车体结构三级吸能设计,为的就是防止司机室和乘客车厢出现大变形,保护人员安全。
“内心一致”实现标准化,中国标准动车组的“中国”二字,意味着我国高铁已从“洋基因”、“混血儿”到了由内而外的自主,尤其是软件全为自主开发。记者从中国铁路总公司获得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过程中,涉及的254项重要标准,中标占了84%。
据介绍,中国标准动车组整体设计及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网络等关键技术均为自主研发。而部分技术实现的新提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与其他国家无知识产权纠纷。中国标准动车组的“标准”二字,意味着什么?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别看这两列标准动车组外型略有差异,但它俩“内心”却高度一致。用行话讲,就是实现了高速动车组的标准化。它意味着今后高铁列车都能连挂运营,互联互通。只要是相同速度等级的车,不管哪个厂、哪个平台出品,都能连挂运营,不同速度等级的车也能相互救援。
420公里时速交会创“世界*次”,“复兴号”究竟能跑多快?别着急,咱们先来回顾一下。25日,当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叶阳升带领2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复兴号”命名仪式时,这个从铁科院成长起来的铁路专家,思绪被拉回了一年前。去年7月15日,两列标准动车组在郑(州)徐(州)高铁上分别以420公里的时速“亲密交会”,1秒间飞驶117米,成功完成世界*高速的动车组交会试验。
那次综合试验,叶阳升是全程参与者。那次试验意味着什么?“它进一步验证了中国标准动车组整体技术性能,并*次实现动车组牵引、制动、网络控制系统的全面自主化。”在该院机车车辆研究所研究员张波眼中,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成功,更标志着我国铁路已建立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动车组技术平台,拥有了参与**铁路市场竞争的拳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