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塔青云路 仰视不可登

2014-07-31来源 : 互联网

已有400年历史的文笔塔,上下曾长满荒草,如今已修整。

之文笔塔

综述:

晚清惠州文运式微,城内士绅于城之东的合江楼旁兴建文笔塔,以祈佑当地文运昌隆。文笔塔,并列于西湖的泗州塔、下角的文星塔,是惠城区的三塔之一,也是惠州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文笔塔的背后,是原惠州太守东堂庭院,据传宋文豪苏东坡谪居惠州时,就是在那里品尝到荔枝名品“陈家紫”,并写下家喻户晓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现存的文笔塔立江畔400余年,在时光的尘埃中,只留给世人斑驳的孤单身影。

档案

风雨400年寓意文运昌隆

东江与西枝江汇合处,有一座雄浑气派的合江楼。“合江楼旁筑塔以励志,起名‘文笔塔’”。史料记载,惠州自入清后科举成绩大不如宋、明两朝,同*年间甚至与进士绝缘。因此,郡人集资在郡城之西兴建仓颉庙(现已无存),郡城之东兴建文笔塔。

文笔塔建在郡城之东和*高之处。取名“文笔”,寓意是借此塔保佑惠州读书人功成名就。同时,还将文笔塔下面的一条小路命名为“青云路”,寓意着“东来紫气,文运昌盛”,使读书人能沿着“青云路”青云直上。文笔塔建好后,惠州文坛果然重展雄风,在光绪十六年和***,李绮青和江逢辰分别考中进士。

如果说文笔塔给惠州城带来文运昌盛,使得它拥有厚重的历史和名气,那么,谪居惠州的宋文豪苏东坡的出现更是为它的名字增色添彩。在文笔塔背后,就是原惠州太守东堂庭院。据传苏东坡就是在那里品尝到荔枝名品“陈家紫”,并写下至今仍脍炙人口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

历史悠久的文笔塔,与西湖的泗州塔、下角的文星塔并列,成为惠城区的三塔之一。它也凭借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入选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经过修缮,也使得文笔塔仍然竖立江边,展示在世人面前。有趣的是,在近期修缮文笔塔的第二层时,有几个左旋“卐”字图案花窗引起一些人的兴趣和议论,甚至有人误解为二战时期德国的纳粹标志。后来经过考究得知,实际上,“卐”字和两个连体的“喜”字、倒写的“福”字和没有顶(**点)的“富”字一样,都是《新华字典》没有收编,但又被中国百姓认同和使用的吉祥文字。

观察

岭东雄郡名士辈出

惠州,古代就有“岭东雄郡”之称。一直以来,惠州的文风也很兴盛。据府志记载:惠州府于宋代中进士者53人,明代44人。清代以来,惠州更是人文蔚起,名士辈出,在诗文、书画、金石等各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成就。

晚清后,虽然惠州文运式微,可在文笔塔建成后,惠州出了两位响当当的进士。不多久,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变得风雨飘扬。惠州学子于是把科举之外的民族复兴之路,转变成了救国救亡的时代实践。辛亥革命以来,惠州出现国、共两党的将军逾百人之多,居南粤之*,还涌现出如邓承修、廖仲恺、叶挺、邓演达这样的一批民族急先锋,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诠释文笔塔丰富的内涵。

而今,惠州城宣扬的“崇文厚德”的惠州精神,谁能说它不是文笔塔内涵在新时代的诠释和传承呢?

探访

塔似毛锥不可登临

它竖立在东江和西枝江的交汇处,静听江水流淌。它也潜移默化在惠州人的心里,现代惠州城倡导的惠州精神“崇文厚德”是它给予新时代*好的注脚。

古城墙连接古塔

探访文笔塔,你*好从“惠州天堑”的朝京门,沿着一侧的古城墙前行,你会欣赏到现代和过去的不同风景。穿过金碧辉煌的朝京门,便可见一路高大的榕树,枝叶茂盛,郁郁葱葱地点缀着整条滨江路。漫步于午后的街道,阳光透过浓密的枝叶,在地面留下斑驳的光影。街道的右边,是斑驳的古城墙,而左边则是滔滔东江水,还有休闲的垂钓者,江风徐徐吹拂,颇有古意。

在古城墙的尽头,便是举目可见的文笔塔。远远望去,文笔塔巍然矗立,状如一只毛锥,立于绿树丛中,直插云霄。惠州草根文艺达人魏北溟在《浣溪沙·题惠州文笔塔》中,对文笔塔有这样的描述:“塔似毛锥古渡边,**挥彩写遥天。东西江水暮丸澜。自古英才怜盛世,至今遗墨在人间。开函读罢总陶然。”

来到塔前,北望东江浩荡而来,西枝江在这里交汇,然后折了一个大弯,向西奔去。文笔塔建在高处,沿着阶梯拾级而上,掠过高高矮矮的绿树,来到塔下。文笔塔坐落于小广场,广场上没有回旋余地,而在建造时,文笔塔也无法登临。所以,对于文笔塔,只能仰视。当你站在那里,依稀能想象,踌躇满志的读书人,他们手握诗书,沿青云路而来,站在塔下仰视,心中更多的是祈盼。

少有人前来祈福

从外观看,文笔塔有五层,显楼阁式砖塔,平面显八边形。基座每边长2.5米,通高20.20米,逐层向上收分。塔身上使用了传统石雕技艺,塔檐砌法细腻。塔身除了第五层为单檐外,一至四层均砌重檐。文笔塔完好地保存了清塔形制特点,为了解研究欣赏清塔的建筑艺术提供了完整的实物资料。

在全国各地,以文笔塔命名的建筑不少。例如常州的文笔塔,有很厚的人文沉淀,科考之前当地人一定要爬一爬文笔塔,用笔沾一沾洗砚池的清水,方能考取状元。而惠州的文笔塔,自从建成后惠州出过两个名字响亮的举人,可近年来到此祈福的人并不多。南都记者走访的时间,正是惠州市高考放榜的时间。家住惠州的高三学校小李告诉记者,他们同学中从来都没有祭拜文笔塔的习俗,我们也没有发现高考题名的准大学生身影。

在文笔塔的背后,是原惠州太守府东堂庭院。苏东坡就是在那里品尝到荔枝名品“陈家紫”,并写下了两*《食荔枝》诗,其中之一就有广为传诵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之句。现在,东堂庭院已不在。在塔的背后,我们所见的是古城墙以及零散的住宅和小商铺。

讲古 古塔建成出两进士

文笔塔建成后,惠州城的文运确有重展的架势,在光绪十六年和***,分别出了两位进士,这两位都算得上响当当的人物。一位是“孝子”江逢辰,他对苏东坡“一自坡公谪南海,**不敢小惠州”的评价,已经家喻户晓,新修建的丰渚园还专门为他留出一席之地;李绮青,他才华横溢,一手好词惊艳寰宇,被誉为“岭表词场之射雕手”,他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中进士,踏足仕途20余年,官至吉林宁安知府。不过,他晚年凄凉,1925年客死他乡。

采写:

南都记者符芳晓实习生张瑞敏

摄影:

南都记者田飞

标签: 惠州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