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晚,南方医科大学顺德校区,即将离开的大二学生们在湖边放飞写满愿望的孔明灯。南都记者郑俊彬摄
7月14日,南医大顺德校区内,平日不常见的大卡车陆陆续续绕过风景如画的校区,驶向学生宿舍楼前。
在其中一栋宿舍楼春草园前,两辆蓝色的货车停在宿舍门前,宿舍楼一楼的楼道里,没有了往日的干净整洁,各式各样打包的行李码成小山,几乎封住了过道。
这是南医大大二学生们上演的每年一度的大迁徙,参与人数超过3400人。这**过后,他们离开学习生活了两年的顺德校区,开始在广州本部的大三学习。
在这个风景如画的校区内,他们度过了也许是他们大学生活中*有精力的两年,也许这并不一定是*精彩的两年,但与顺德的结缘,仍然让他们在离别之际,显得格外的感念。
**
再过两天,他们将打包所有的行囊回到学校本部,开始另一段生活。那里没有焰*、孔明灯,更没有萤*虫,似乎连*有的静谧也没有。
南医大顺德校区位于容桂街道马岗大道33号,恰好是这条大道的尽头。因为偏远,校区不如广州的高校那般“有容乃大”,门禁很严,凭卡才能进出。
也由于偏远,校园里毫不吝啬地分享着静谧。7月13日晚上,皓月当空,月光映照下,湖边的凌云塔显得棱角分明。一个大一学生在扶柳下悄悄地拍着照。而在景湖的一侧却闪着微弱的*光,略显喧闹。
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检疫(简称“卫检”)专业大二的一班学生相约在一起,偷偷地燃焰*、放孔明灯。这是他们*后的疯狂。
焰*和孔明灯是钟上槟在隔壁宿舍里找到的,这一段时间,由于收拾东西“搬家”,他意外地在柜子里找到了库存已久的“玩物”。不消太多的组织,同学们就响应着来到景湖一侧放“*”。
焰*点燃以为香,三个好兄弟手持焰*面朝景湖作揖,倒上演了一出“景湖结义”;放飞孔明灯,小伙伴们纷纷在灯上签下自己的祝愿,有保研成功的,有出国的,有要就业的,其中*特别的是那一句“再见,顺德;加油,广州”!
作为话别,顺德校区的两年生活,给他们带来的*直观的感受是,这是一个美如画的地方,如《顺德新园记》云:重楼飞阁、碧瓦红墙、虹桥烟雨、荷亭扶香。而更加难得的是,校园的不涉纷扰,钟上槟说,“校区很宁静,人也显得纯粹一些,是个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女生们显得文艺腔重一些,同班的沈思岚个头不高,却是班里的学霸之一,平日里总是图书馆、宿舍、教学楼三点一线。12日,期末考试结束的第二天晚上,在校园闲逛时,她发现了草丛中的萤*虫,“我还从来没有看到那么多的萤*虫!”
沈思岚赶紧拨通电话,叫来了好姐妹,“人还不能太多,否则就惊着了”。
那晚,几个好姐妹看着草丛中纷飞的点点荧光,心里各有滋味,“以后很难看到了。”再过两天,他们将打包所有的行囊回到学校本部,开始另一段生活。那里没有焰*、孔明灯,更没有萤*虫,似乎连*有的静谧也没有。
印象
初来时天气“灰蒙蒙”,临走时“有一块生态环境好到可以养萤*虫的地方,顺德环境就不算太差”。
两年前的9月初,沈思岚来到顺德校区,“下了车后,天灰蒙蒙,空气好差”。这是沈思岚对顺德第一个印象。这个来自粤东汕尾的小姑娘,从小就在海边长大,碧海蓝天,似乎从来就没有离开她视线。
这是一个不大好的初次印象。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顺德是一个工业立区的地方,灰蒙蒙的天气反倒是常态。
另一个让他们感到不适的是交通。学校地处偏远,远离繁华区,出一趟校门显得没那么简单,“学校就像个荒岛,如果不是很必要,我们都很少出去,买东西都尽量在学校里解决。”卫检班的纪夏钿有些许抱怨,“找家教也只能挑着有公交车到的地方,晚上出去一定要赶*后一班公交车”。
学生们没有车,进出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公交车。302路、327路和918路,这是他们曾经坐滥的公交线路。
但学校期间的一次社会实践改变了他们的看法。南医大与顺德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有一个合作,学生们以义工的形式为该局发放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城市管理、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纪夏钿是其中一名参与者,总共外出派过四次问卷,在他的印象中,每次问卷都有不同的主题。
“我们只是负责发放、收集和统计,结论由另外的人负责。”纪夏钿说,这样的经历让他有机会去到顺德其他一些镇街,了解当地的情况。有村民会直接向他投诉:哪条街晚上路灯坏了没人换,哪个地方能不能增设公交,哪里环境很差。
纪夏钿认为,政府愿意发动力量去收集民意,这至少体现了一种态度。“单单南医大就有三条线路为起点开出去。”讲这些的时候,纪夏钿忽然如数家珍般地细数公交的好处。
302可以去到大润发超市、清晖园,还可以直达顺德人民医院,我们去实习,去逛街买东西都可以坐;
327走容桂,可以去到天佑城,家教中心所在的宏骏广场,并且可以直达城轨容桂站;
“918是新开的,也可以去到另一个城轨站,还可以去到同江医院,顺职院。”
而沈思岚在**之际也有了新的看法,“报到那天是个特例,过几天空气就好了很多。”两年下来,沈思岚也去过一些工业区,她也感受过刺鼻的气味,但她认为,有一块生态环境好到可以养萤*虫的地方,顺德环境就不算太差。
融入
到本地人家蹭饭,有煲汤、蒸鱼、烧鸡,还炒了青菜。作为回报,他们也领着请吃饭的大叔夜游被评价为“有皇家园林风格”的南医大。
还是因为偏远,高校的学生如何融入当地的生活,成了这个校区更加突出的问题,学校的课程显得别具匠心。采访中,学生们对于顺德人的印象,却总绕不开“亲切”、“助人”、“大方”这样的字眼。
其中,有一段经历被他们反复提及———到顺德人家里蹭饭。
“蹭饭”是老师布置的一项小组作业,按照老师的说法,让学生去当地吃住家饭,是让他们融入顺德寻常生活,了解顺德的一种尝试。
钟上槟的第一次“讨饭”显然不算成功。去年10月份,他*自来到大良李家村,鼓起勇气敲响了一家看似家境不错的房门,开门的阿姨在听说来意后,张口就问:“你有派出所开的证明吗?”
钟上槟无言以对,“当时就像被当成了小偷。”几天之后,限期将至,钟上槟转战附近的福田村,这一次是团队出动,两男一女,拉不下面子的钟上槟让女生去敲门,开门的是个四十来岁的大叔,竟然一口答应,还嘱咐妻子出去买菜。
蹭饭的过程因此显得轻松而顺利,“大叔姓冯,是炒股的,还想教我们炒股。期间还一起打了球。”那一晚,冯叔叔家准备的住家菜,钟上槟一直记得,有传统的煲汤、蒸鱼、半只烧鸡,还炒了青菜,“冯叔叔说孩子在深圳读书,难得有年轻人陪他们吃饭。”
那晚,“冯叔叔”开车送他们回学校,作为回报,他们领着他夜游南医大,被评价为“有皇家园林风格”。钟上槟说,“顺德人很亲切,冯叔叔曾经遇过到门前借钱行骗的,但他还是愿意信任我们”。
“融入其实是双向的,他们要接纳你们,你也要敢于走出去。”钟上槟说,这样的偏居一隅显然很适合枯燥的学习,但大学不单单是学习。
在这个以“医科”命名的高校里,专业的严谨性要求他们必须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学习热情,仅一个四五十人的临床医学班里,就有三十多人被号称“学霸”,他们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钟上槟说,这样“接地气”的经历,变得弥足珍贵。
发现
在“发现顺德”的课程主题中,他们寻找过民间传人、顺德智造、美食故事、顺德好人,也关注顺德的人文关怀。
在他们两年的大学生活中,除了专业课程外,有一门选修课是大家都难以绕开的———团队建设与管理,在这门课中,有一个延续多年的主题———发现顺德。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内,这一主题曾演化出多个次命题,如寻找顺德民间艺术传人、顺德智造、发现顺德美食故事、顺德好人等。这一年,他们关注的是顺德人文关怀。同学们拍成视频后会在一个公共场所展示出来。
这样一个过程,被沈思岚形容为“痛并快乐着”。由于缺乏经验,他们一开始甚至不知道要选取哪些点拍摄,不知道如何剪辑视频,又不知道哪里可以申请到场地。
沈思岚负责场地申请工作,“我们的目标是办一个千人的晚会,两周内要搞定。”由于场地时间有冲突,头一周她一直在吃闭门羹。
沈思岚性格腼腆,骨子里还有一股学生气,开口要免费支持,这对她还是很难。但失败似乎让她更加无惧,和团队一起,他们一有时间就往外跑,屡败屡战,*终在一周内攻克,“社会是一个更大的平台,能让你面对和克服更多的东西”。
相比之下,卫检班的苏炜聪选择实践的方式更加具有针对性,他参加了一家社工机构帮扶智障儿童的项目,成为一名义工。
“第一次见到智障儿童的时候,我们有些人都有些胆怯。”苏炜聪回忆,那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对于学医的人是迟早要面对的,“有一个孩子有多动症,他就在房间里一直跑,后来我也跟着他跑,直到他累了。”苏炜聪说:“你必须去理解他们的世界。”
这是南医大和这家社工机构长期合作的一个项目,社工机构可以得到免费的义工帮助,学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开展实践。
苏炜聪说,再过一个半月,等这个校园再度热闹起来,又有一批学生会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
采写:南都记者卢凯阳实习生林晓红
摄影:南都记者郑俊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