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园之处无复知 亭榭台阁诗中觅

2014-07-31来源 : 互联网

叶氏泌园现已无处可寻,在部分原址上修建了丰湖书院。如今的丰湖书院是粉墙黛瓦的仿古建筑。

开篇

为何在历史中失踪

从明代开始,惠州迎来一次文化的集聚和飞跃,这一盛况的体现之一就有“园林”。城市园林的建造,不但直接反映了当地的经济实力和建筑水平,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代表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是城市软硬实力的综合反映。

惠州*早的园林出现在北宋时期,那就是位于城南的李氏山园。到了晚明,惠州相继出现了一批较大型的**园林,相对集中于惠州西湖周边地区。这些园林的营造,巧妙地利用了西湖山水幽深秀邃的自然风光,反映了晚明清初惠州亮丽的人文景观。明末清初东莞诗人林凤冈用“楼台半压风涛地,歌管长留日夜天”来描写惠州西湖及园林台榭和歌舞管弦之繁盛。其中如李氏西新园、杨氏敦仁精舍、丰湖叶氏泌园和南山叶氏兼园、博罗张氏西园等,也都出现在文化教育*为开放繁荣的晚明时期。

不过,遗憾的是,如今我们试图去寻找它们的踪迹,却有点徒然,它们有些只知道大概的位置,具体的时间、地址、故事都湮没于历史长河中。而它们为什么会在历史的视野中“失踪”?它的失踪对惠州人文意味着什么?这也是我们本辑专题想深入探讨的问题。

题辞

数代营造烟消云散

明代,惠州出现一个影响本地人文的大人物,他就是明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的叶梦熊。叶梦熊功成身退后回到家乡,在丰湖觅得一处居所。崇祯末年,其孙叶维城审时敛迹,“归筑楼台半在湖”,泌园的营造进入鼎盛时期。叶维城“买得龟峰千顷波,增筑楼台三百堵”,巧妙构建“疏栏架槛通间地,画舫传觞接水篱”。后人评价道:“景辟湖湄,约十里许”,能让人“游览竟日”。

叶梦熊死后,他的次子叶世仍“承袭锦衣卫正千户,随以少保恩例加级世袭锦衣卫指挥同知”,世仍的儿子叶维城“袭父爵陞堂上金书管事都指挥同知”,故泌园又被称为“锦衣园”。明亡后,“泌园”虽已衰落,但还是爱国志士交往之地。叶维城与“岭南三大家”的诗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及其他一些明末遗臣、名儒,就在此园中怀念旧国,写爱国诗文。

到了康熙年间,惠州前明世家受到朝廷的清算,叶氏家道每况愈下,泌园风光**。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惠州知府王煐购得叶氏泌园重建丰湖书院,原来园内的亭、榭、台、阁成为学子*学之所,从此一代名园,烟消云散。

重游

叶君避世处以言隐居乐

其实,“重走叶氏泌园”是一个伪命题,如今,叶氏泌园只知其大概位置,但其具体建于哪一年,费时多长时间,面积多少,格局如何,均不得其详。惠州才子江逢辰曾有诗云:“湖上金吾叶氏园,锦衣曾对月开尊。而今无复知园处,零落龙塘旧子孙。”

从惠州文人口中,大致了解到,叶氏泌园其旧址在今丰湖书院所在地及黄塘近西湖的湖岛地。张友仁的《惠州西湖志》112页也只是写道“西自孤屿,东至城隅”。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何志成认为:“涵盖了现今整个丰湖书院及其周边山头水域。但它并不堂皇富丽,而是旷邈幽森,颇具自然田野的乡村风味”。

从惠州宾馆往南,沿着北宋时期惠州知州陈偁整*丰湖时所修筑的陈公堤(又称黄塘堤)西行,下了明圣桥的右边,便是**花大力气重新构筑的丰湖书院。

只见这里一派仿古氛围,新的“古建筑”粉墙黛瓦,还有高大的石牌坊,牌坊上镌刻着“博学笃志”,气势恢宏,只可惜少了琅琅读书声。

昔日的名园寻不得一丝踪迹。当年,叶维城把自己的**园林命名为泌园,其中深意,作为知交的归善知县连国柱在《泌园记》中解释其意:“……曰泌园云。夫衡门泌水,诗人以言隐居乐,而叶君命名,似非无意。”如今,“泌园”真的成为一个“秘密”。

如今泌园难觅踪迹,我们只能通过文字去欣赏它的样貌。明末清初陈恭尹曾作《惠州西湖歌》赠叶维城,他这样描写泌园:“金吾勋阀藏盟府,天许闲身作湖主。买得龟峰千顷波,增筑楼台三百堵。飞甍往往杂茅茨,随山高下总相宜。疏栏架竹通闲地,画舫传觴入水篱。”

清人廖燕的《过叶金吾丰湖别墅》诗对泌园曲折幽深,亭台轩榭随势俯仰的描写十分形象具体:“山行景多幽湖行景多爽。墅行有余思,绿荫竹成巷。深来气萧森,中自分明朗。造物岂先设,卜筑随俯仰。转入势将尽,桥通忽轩敞。曲径望犹疑,艳花错相长。槛虚云气侵,日映湖光荡。但觉心目纷,四顾多傥恍……”

泌园有哪些景观?现在只能在康熙初年归善令连国柱的诗作中去寻觅,确知泌园内有“啸花深处、香隐、石楼、过帆亭、留云亭”等景点。连国柱就曾写道《啸花深处》:“卜筑丰湖里,湖烟象外纡;地疑招隐得,花对赏心余;便欲松间卧,还同濠上居;野鸥飞不去,知我宦情疏。”而《过帆亭》告诉我们过帆亭原来是这个样子的:“淼淼湖光回,孤亭浪拍空;水从桃花落,云到竹门封;帆影看不尽,渔歌听不穷;夜阑山吐月,岚气更蒙蒙。”据张友仁先生考证,过帆亭即今丰湖书院的湖心亭,原先有楼,立有碑记,旁设钓台,架桥通岸。

典故

千古名琴花落泌园

东莞可园,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合称清代粤中四大名园。而在可园中,有主人张敬修专门为藏“绿绮台”琴而修筑了绿绮楼。

“绿绮台”是一张怎样的琴?它和惠州和叶氏泌园又有怎样的一段因缘呢?

话说,“绿绮台”制于唐武德二年(619年),所以又叫“武德琴”,仲尼式,通体牛毛纹,髹黑漆,经岁月沧桑,已渐变为褚色。据屈大均《广东新语》中有记载,明代时这“绿绮台”曾为明武宗朱厚照的御前玩物,后来赐与一大臣。到了明末,被南海诗人邝露所得。据说,邝露一生*珍惜这张古琴,连出门都携带在身,有时穷困潦倒得不行,他也舍不得卖了换*,只是将琴暂时在当铺当了,有*时**时间就去把琴赎回来。

明亡后,爱国的邝露抚琴边奏边歌,*后抱琴而亡,死时年仅四十七岁。从此古琴落于市上,被清兵于集市上售卖。刚好叶维城经过看到,以重金购得收藏于叶氏泌园。

如今,在惠州圆通桥头的一片喧嚣工地中,正在兴建莞惠城轨,桥上一侧也立起一排高大的遮掩板,遮掩板后面其实是西湖一景“集鸥渚”,也称“夫子之琴”。那时,叶维城和一班忠贞爱国的明朝遗老相忘于此。据**《惠州西湖志》记载,“绿绮台”来到惠州后,叶维城常邀他们来这里,并弹琴做赋。诸人一见先朝遗物犹如心中圣物,皆唏嘘不已,都为之流涕作歌。

集鸥渚也因他们的到来闻名遐迩,“夫子之琴”名气越来越大,琴曲甚至有谱《鸥鹭忘机》传世,只可惜后人逐渐淡忘。据了解,目前“绿绮台”已经破烂不堪,无法弹奏,藏于香港。

此前曾看报道,“东莞可园邀请古琴传人重叙唐代绿绮台古琴历史”,对古琴文化多加宣扬。而如今,当我们每天走在西湖畔,有多少人能想起这段历史?这份文化?

重建

游息之地丰湖书院

泌园建于晚明,到了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惠州知府吕应奎购买了泌园的部分地基修建了一间西湖书院办学,10年后,继任者王煐大兴土木,“乃买叶氏孤屿废园,并前守所置义学地基,建堂舍二十四,以为讲学习诵之所。修建亭、榭、台、沼,以为游息之地,名之曰丰湖书院”。至此,叶氏泌园无迹可寻。到了晚清,惠州才子江逢辰甚至以“而今无复知园处”来表述一代惠州名园。

为何如此神秘?

*先,叶氏泌园故作神秘,主人叶维城给它的命名就带有这样的成分。时值明末清初,明军溃败,清军入关,国破家亡之痛,创伤难以愈合,自身无能为力,唯有避世。

其次,明亡后,广东名士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陈子升、何绛等均为园中座上宾客。有学者认为,叶氏泌园“一度成为岭南反清人士联络同志、图谋复国的据点”。从屈大均在叶氏泌园写下的《绿绮琴台歌》,可见端倪:君是当年侍从者,出入常陪八骏马。十三官拜羽林郎,二十战酣涿鹿野。一自龙髯未及攀,丰湖一曲遂栖闲。乐器不同微子抱,霖铃难见上皇还。此琴宝惜宜加厚,历朝恩在宫商间。安得翔凤入君手,更召太常至窗牖。一奏能令白鹄翔,再弹会见神龙吼。

可以认为,屈大均在暗示泌园主人勿忘“世沐国恩”的荣宠,要伺机再作“神龙吼”。这样的“公然造访”,当然逃不过清朝朝廷的魔爪,至康熙,叶氏家道中落也不可避免,泌园迅速荒废也顺理成章。

12-13版

采写:南都记者曾妍虹

摄影:南都记者田飞

标签: 惠州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