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老建筑 让它们自己讲故事

2014-08-27来源 : 互联网

大光明碾米厂(前身为正心成米机厂),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名扬里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群,虽地处闹市,却显得十分安静古朴。名扬里的神庙破旧残败,目前在修葺当中。

关注顺德老建筑

上周末,第十四期“论道顺德”周末**以“让老建筑活起来”为题,探讨了以祠堂为主的顺德老建筑应该如何活化、通过商业营运如何在保护和可持续之间取得平衡。南都记者在寻访古建筑的过程中发现,除了祠堂、老房子外,老城区中不起眼小巷,工业区里看似破败的厂房,也很可能蕴藏着自己的故事。作为关注老建筑活化系列报道的收官篇,今天南都顺德带大家看看大良名扬里和龙江大光明米厂,找寻它们曾经的辉煌记忆。

百岁米厂废弃闹市无人识

在龙江站人民南路,一处称为茧站桥的公交站点附近,是一条只容2车道双向行驶的小街。在**初期,这其实是龙江镇的闹市区,小街两边分布有“大光明碾米厂”、“两街公所”等老建筑物,代表着龙江曾经的一段城市记忆。米厂、粮食公所曾是农业社会、人民公社化的象征物,只是随着农业镇往工业镇、甚至是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米厂、粮食公所也在跟着城市步伐在变。

为龙江洗石米外墙*早建筑

大光明碾米厂位于茧站桥公交车站以西的位置,由于碾米厂已成过去,周围经营商铺的市民对该米厂的认识并不清晰,以至于记者在探访时,兜兜转转才找到原址。

现实中的“大光明”碾米厂旧址隐身在一个洗车档边,米厂门口一条小径还可直达一个粮油批发市场。到市场批发采购的市民驱摩托车匆匆而过,并不过多注目这个曾在**初期创下记录的老建筑。

米厂原址建筑楼高两层,大门口高7米,宽5米,5级花岗岩石阶到厂内,石阶两旁各建一支大圆柱,直径约60厘米,圆柱顶是半圆拱形。门前还建有**台横跨厂前小径,天台底是灰塑凤尾图案,门前外墙洗石米。

事实上,米厂曾是龙江规模较大的粮食加工厂,所在建筑在**初期是龙江洗石米外墙*早的建筑,代表着新型建筑外墙装修的一大改进特色。

曾计划修为薛觉先纪念馆

龙江镇碾米厂还是龙江镇从桑基鱼塘的农业社会迈向工商并举社会的一个代表,由龙江镇本地文化学者张永锡编著的《龙江千年回眸》记载,该厂是由****台柴油机研制者、爱国工商业家、龙江人薛广森先生在珠江三角洲各地集股创建,当时建成的辗米厂中以“成”字号*有名气,而当时龙江建成的米机厂称“正心成”,其规模包括“大光明”的原址,并沿街向东多间厂。

今天的“大光明”只是当时“正心成”的一部分,但日寇侵华后,薛广森创办的“正心成”被迫歇业,这位龙江镇实业家也在重重打击下去世。后来,“正心成”几经易手,到解放前夕,才改为“大光明”称号。解放后,它一直是“龙江粮食管理所”办公地。

改革开放后,市场开放,粮管所结束,产权归龙江地方管理,2005年大光明碾米厂被佛山市**评为文物保护单位。

在2009年“大光明”辗米厂一度被确定为危房,这栋民初时期的建筑,在历经近100年的风风雨雨后,因废弃多年墙体出现了严重的裂痕,而且一直贯穿主体,整座建筑物向西面倾侧。多年来,由于白蚁侵食,木构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2009年5月中,因连月大雨,米厂前面部分的瓦顶下塌(约80平方米)造成主体出现更严重的裂痕,拉动整个瓦顶下移,连接走廊部分也出现了裂痕和倾侧,对周边的居民造成威胁。

为了能够保护这个城市记忆,从2009年开始龙江镇**便对“大光明”碾米厂进行**,并列入龙江文化资源的一项开发项目,**后日后可作为群众文化的活动场所,成为市民文化活动的好去处。

龙江镇**此前也曾计划将其作为粤剧**———薛觉先(龙江人、创立了粤剧的薛派艺术)纪念馆使用,但直至目前,修葺后的老建筑并未正式启用,但“大光明”三个崭新的红色大字,以及米厂内修葺一新的木结构,已为重新开放做好准备。

[周边开发]

附近公所也迎来生机

在**对大光明碾米厂**的同时,与“大光明”碾米厂互为犄角之势的“两街公所”也正借助顺德区的“三旧改造”东风,迎来了重生机会。

今年73岁的龙江市民卢兴强记得,**前龙江镇有名的庙前直街和忠臣东街交汇处,是商埠店铺林立与公众民事管理的重地。

作为一名龙江本地市民,今年7月底,卢兴强特意来到了两街公所的改造现场,用自己的相机,将“两街公所”门头石做了留影。两街公所的门头石两旁,刻有“**二年(1913年)”和街名。卢兴强认为,**过去了,两街公所一带旧建筑物依稀还在,石刻古迹更难能可贵。

公所内其实共有10栋建筑,有些曾是龙江粮食公所的加工厂维修车间、饲料车间,有些则是作为仓库使用。在粮食公所改制后,这些车间曾一度废置,后来也曾用作金属家具制造厂。但随着城市对家具业环保的要求门槛提升,这些小型家具制造厂开始搬离。

目前正对公所建筑,进行一番改造的是一名来自杏坛的商人———蔡启涛。“公所附近便是大光明碾米厂,确实也为公所的改造带来了更多人的关注,我并不是把公所建筑买下,而只是租用,并作为经营方,翻新公所建筑,活化使用。”蔡启涛说,吸引他从杏坛来到龙江的一个因素,是公所的产权清晰、而且地方集中,改造进展顺畅;他的目标是通过修旧如旧的仿古手法,将其打造为闹市中的一个集创意办公区、私房菜馆、文化创作展览等于一体的休闲空间。

**名巷危房日渐增多

铭叔*近为房子事连续两次找居委会帮忙,居住在名扬里的他因为隔壁那旧宅瓦当松动的问题而担心不已,出入都得行经这排瓦当,“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掉下来。”但至今他的苦恼依然无法解决,因为正如这名扬里其他过**的老房,房子年久失修,他们的主人都已多年没有露面。

完整的石板路、古旧的青砖墙、深具岭南特色的岭南镬耳屋、大良仅剩的唯一一间保有蚝壳墙的大屋……大良高坎路附近的这条取名“名扬里”的小巷为本地人熟知,它曾与华盖路、苏屋齐名,为顺德当地达官贵人聚居地。对它名字的由来说法纷纭,一说这里原是清道光户部尚书罗淳衍故里,原名羊咩巷,因罗功成名就便改名。但去过的人,都对里面的一面墙印象深刻,那就是蚝墙。据《顺德县志》记载,在清康熙朝以前,人们居住的房屋都以“蚝壳为之,一望皓然”。

不过现今,这条不足两百米的小巷内过**古建正面临危机,它们正逐一被贴上“危房”的标签。

昔日权贵聚地现陷危房危机

今年54岁的铭叔7岁起便随家人搬入名扬里。他听现今92岁的母亲说,母亲年轻时嫁到附近时,名扬里内依然风光,据母亲说,这名扬里的旧建历史多已超过150年。解放前,大良的三个地方是为人熟知的,分别是隔岗的名扬里、莘村的高巷和华盖路的八闸,建筑*为讲究,是达官显要和商贾聚居之地。

“但时至今日,这里多是公租房,是包括我在内的住房困难户聚居地。”从小就在小巷里玩耍长大的他,对那栋被传闻是清道光户部尚书罗惇衍的居所熟悉。

这栋门牌是“名扬里11号”的老房子,传闻中清是道光户部尚书罗惇衍的居所,10年前被人买下。铭叔说自己见过屋主,是一个50多岁的男人,自称是大良人,买这房子是拆建新房自住,但至今未有动静。铭叔猜想,这是因小巷太窄,小车无法进入,改建成本又高,故被搁置。

这个房子已破败不堪,上周连日大雨的浸润,让房内湿气更重。屋顶大部分坍塌,青砖外墙斑驳,临街花园内杂草丛生、垃圾满布。唯有墙上用切割仔细的麻石构筑的长窗,花园内变色开裂的纳凉小亭,铁闸门缝间窥见的类哥特式高大主楼,依稀可见其往日荣光。

铭叔也搞不清楚这里是否住过清朝尚书,他只记得小时候自己常到这房中小院里玩耍,那时候这小院里干净,屋里还住着人家,“像这样的房子,本应该修旧如旧地维护好,糟蹋了。”

但铭叔已无暇为这栋老房子伤感,因为他所居住的名扬里18号也正遭遇“危房”危机。

住户出入怕被瓦片砸伤

他所住名扬里18号与20号的孔宅、16号的罗宅相连,孔宅与罗宅间有一条宽约1米的走廊,孔宅大屋的后屋檐向罗宅伸出,而正是这伸向罗宅上空的屋檐让铭叔苦恼不已。

铭叔家就位于这个走廊的深处。他用长竹逐一轻轻推了推屋檐上的瓦当,示意这整排瓦当中的大部分都已经松动,此前连日暴雨,他担心这瓦当会脱落,“我出入都得行经这排瓦当下,真担心被砸到。”

但他的担心至今无法排解。他认识罗宅的后人,与*后一任房主罗家杰熟悉,已过世30年的罗家杰当年因知青下乡而回到了顺德,住在祖宅里,后于上世纪80年代返城,因为他没有结婚,不知房子*后由谁承继。

“我从来就没有见过这个房子的主人。”升平居委会的有关工作人员指,名扬里的房屋失修难题正日渐严重。

名扬里29号靠近高坎路的一头。屋外墙上,3个水表被贴上了欠费条。三个月前,居住在其中的3户人家被迫搬离,因为房子已被确认为危房无法居住。“年久失修,住户也因只是租住关系而吝于投钱去维护,名扬里中的危房正日渐增多。”

[关注]

大良唯一现存蚝壳墙大屋被确认为危房

正被列入危房名单的,还包括这名扬里内深具岭南特色的镬耳屋,其中就包括被指是大良现存的唯一一间保有蚝壳墙的大屋。

这间大屋位于名扬里小巷的巷尾,蚝壳墙建造在60厘米高的麻石基座上。资料显示,珠三角一带盛产生蚝,在旧时代加工技术尚未成熟时,生蚝吃完后遗留下的壳被集中起来,分门别类作建筑材料出售。在建造房屋时,生蚝壳拌上黄泥、红糖、蒸熟的糯米,一层层堆砌起来,不仅具有隔音效果,而且冬暖夏凉,坚固耐用,甚至有能抵挡枪炮攻击一说。

昨日下午,阳光明媚。虽经时间风霜冲刷,凹凸不平的蚝壳墙破损不少,但斜阳中依然如艺术品般矗立,与房顶上的一对镬耳相互映衬。

但在周边居民的口中证实,这个老房子已有10年无人居住,大门被紧闭,多年无人踏入过。居委会方面透露,房子已被确认为危房多年。

[未来发展]

**老房被改成出租屋

与之相邻,名扬里10号,原址上一栋风格造型相似镬耳屋早已改了头面。老屋15年前为大良莘村人买下,拆除后改建成了一栋3层的钢筋水泥小洋楼,镶在外墙上的红白二色陶瓷条砖,让这栋小楼在这过去十多年里在巷子里显得现代却有些突兀。

不过,现在它已不是唯一了,离巷口不远,两间旧建已被拆除,原地上一栋4层出租屋已近竣工,因地处大良城区的中心地带,外来务工者的涌入给周边房屋租赁带来商机

危房被指是这些房子*终的走向。交由地方管理,被作为公租房供辖区内的住房困难户使用,但因双方都缺乏维护的意识和动力,这些**老房正成为“弃子”。居委会方面称,*近一年,名扬里中再有两间老房子被认定为“危房”,其中的住户被迫搬离。

指着小巷另一头一栋正在兴建的4层新楼,铭叔叹息说,那是两栋老建筑的原址,其中一栋原是个天主教堂,旧时每到周末,便有教徒到教堂去做礼拜。后来一个本地人把与之相连的那个房子也一并买下,现在正在改成出租屋。

统筹:南都记者陈宇采写:南都记者何帆燕欧阳少伟实习生苏霭欣摄影:南都记者郑俊彬

标签: 顺德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