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下神坛 请上教坛

2014-09-13来源 : 互联网

惠声惠色 点击热点直击要害

围观:“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在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等方面向基层一线老师倾斜,鼓励广大教师站稳三尺讲台,争当教育名家。”惠州市举行2014年教师节庆祝大会,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在会上强调,一个老师教学水平高、管理能力强,提拔起来当学校**、搞学校管理,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无可厚非,但如果“教而优则仕”成为一种风气,既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培养。

来源:9月11日,南方都市报

说说:每年教师节,翻开各地报纸,都是送不送礼的话题,着实无趣,也确实难堪。每当此时,我不禁想起自己作为学生时的“送礼”经历。*早是小学四五年级,当时的教师节也是和中秋节几乎同时来临,照父母的吩咐,我到市场上买了4元*的月饼,课后送给班主任,但班主任硬是塞回来了,说心意领了,东西绝不能收。上大学后,同门之间每到教师节都在商量着怎么给导师送礼合适,**年买了鲜花,导师没收,我们只能摆在宿舍里等它谢了,第二年买了水果篮,也是退回来几个同学吃掉了。到第三年,几个人又琢磨着送啥,一师姐幽幽地说:“你们想吃啥就送啥呗,反正老马(导师)是不会收的。”

因此,我不明白,现在整个社会为何对教师节那点小礼物表现得这么神经大条。不管是别有用心的送礼者,或者被动防御性的送礼者,都在送礼之后高呼师德沦丧。之所以对老师的印象如此“**”,主要原因恐怕还在于,我们都把老师神化了,而神化的结局往往是妖魔化。

曾几何时,老师被赋予一切高尚的词汇,从红烛、春蚕、灯塔,到任劳任怨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没有一种职业,能获得如此统一的群体性的拔高评价。可以想象,你如果毕业后拿起教鞭,就成为道德的化身,而一旦你离开教职下海经商,身上的光环就瞬间退去,可能还要负起背德者的骂名。客观地说,把职业和道德进行捆绑,是传统中国“四民社会”的“遗产”。此前,可能会有对个体教师德行的质疑与不满,但是,从未在社会上造成“师道不传”的困惑和危机感。

高尚的代价在于,它必须在公众视野内远离金*,避免物质性侵蚀,才能**精神性的*立。当一个老师被一切溢美之辞包围的时候,他的物质生活必须是清苦的,他的精神追求必须是安贫乐道的。这正是我们之所以歌颂老师的题中应有之义。道德和**在老师身上是成反比的。

这就是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师德建构。以此反观今日的教师形象,我们自然不难理解,老师所遭遇的骂名为什么越来越多。是的,时代的物质化让“灯塔”形象轰然倒塌。老师还是那个老师,只是官方开始以物质性奖赏替代荣誉性褒奖了,这一理性的回归,抽离了曾经的“人类灵魂”,剩下的“工程师”却没有归于正常的职业评价体系,而是跌入道德衡量的低谷。

其实,教师群体并没有过错。道德的堕落,是整个人群的责任,没有理由让某一群体承担。而我们现在对教师形象的解构,是对以往师德建构的矫枉过正,并不可取。不能因为一些老师违背职业道德就对教师群体进行污名化论定,不能眼睁睁看着整个社会竞逐物质而**禁止教师群体沾染铜臭,也不能因为部分教师的世俗化而全盘否定还有安贫乐道、任劳任怨的“园丁”在默默耕耘。

每一种职业都有它的尊严和道德底线,群体性的道德拔高固不可取,群体性的贬低侮辱同样不负责任。至于精神礼赞,则应该理性地献给职业中的个体,而不是美丑不分、荣誉均沾。

惠州市委书记提出要完善评价激励机制,让老师站稳三尺讲台,这话讲得非常实在,比起动辄谈论教师节严禁收礼,更是对老师*好的尊重。□末丛南都漫画:张建辉

标签: 惠州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