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与助人 让旅行更有意义

2014-09-23来源 : 互联网

旅行启示录

[人物出场]

廖志明

1985年出生,惠州市紫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是阳光公益组织负责人,多次自行组织公益活动。他喜欢玩机车,是惠州机车社的成员,有辆自己的机车,开着机车去了很多地方。

[行走经历]

11年来平均每年100多天做公益

廖志明还很年轻,29岁,手戴佛珠。媒体对他并不陌生,多家本地媒体对他均有过报道,他的公益经历很丰富:从2003年开始做公益,后与朋友张耀明创建了民间义工团体“阳光公益联盟”。他救过灾,抓过小偷,去过支教,去过敬老院和孤儿院,自己也资助了一些孩子,为贫困山区建立图书室、捐赠图书……“没什么特别原因去推动,反正就这么做了,没想到不知不觉中已坚持了这么多年。”廖志明算算,“累计有11年,每年平均下来有100多天在做这件事。”

他带着80后的特性,喜欢旅游,去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出行方式;喜欢冒险,冒险中带着谨慎;他喜欢玩机车,且玩了很多年,自己也有辆车,前年他加入了惠州机车社,结识志同道合之人。谈及自己的喜好,廖志明谚语中多了点童趣:“这是我们大人的玩具。”他把自己那辆车开出去旅行,*远到达广西桂林。而那次旅程*让他难忘的却是归程,“出发时是年初二初三,天很冷,要开七八天。回来时**暴雨,我们都穿着骑行服,没雨衣,雨水基本都渗进去,冷得刺骨,但当时归家心切,也没停留,再冷都要赶回来。幸好平时多锻炼,回来后身体没事。”廖志明称,那时他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跑步,大概运动一小时,再到菜市场买菜,回来煮早餐。而这两年开始创业了,运动时间比以前少。

走得多的人,对旅行的要求已不仅是休闲游玩。2011年,廖志明到青海玉树的文成公主庙闭关。那一次的修行,让他看到那里的人对生死,对人生平和的态度。“那是一块很安静的地方,那里的人也很安静。”大概是修过佛法的关系,廖志明如今讲究随缘。

廖志明为这一段逝水流光作出总结:“我觉得,我的人生还是挺有意思的。”

他看惠州公益旅游:定位要准确

这些年公益旅游开始在国内发展,惠州也不落于人后。多次举行大型公益旅游活动,廖志明都参与其中。他表示,“公益旅游”这个概念在惠州应是他较早提出。“2002年我尝试过一次真正以旅游为主,公益为辅的旅游,收取别人的费用为他们安排旅行,行程中穿插小公益活动环节,这应算是我较早对公益旅游的尝试,因为是**次做,且我本身也不是学旅游出身,这次公益活动的时间没控制好,费时太长。”

2006年,他又组织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以AA模式,去到惠东县马山小学,那是个贫穷又偏僻的小学。他们去到后,给小学建图书室,帮学校做修建,与学生互动,在那里体验农家乐,吃农家菜,“在做公益的时候,顺带游玩。”不过这一次组织没那么**,因户外经验不足,活动中和小朋友的互动少。回来后他总结了这次行程,深知这样不行,遂去买相关书籍来看,学习别人的经验,后来的活动才越办越熟练。

磕磕碰碰地走了这些年,如今自己创业了,时间没以前充裕了,但公益与旅游他都还在坚持。廖志明本来今年打算开着他的机车去**,此前他已去过那里三次,但还未尝试过机车出行。而今年恰好遇上云南地震,他把假期留给了那里,为当地做志愿者服务。从云南回来后,自己又在创业期,业绩繁忙,抽不出空,“不过还是会去的,把我的机车开过去。”

对于惠州公益旅游,他觉得,“做任何事,都不要忘了初心。惠州公益旅游的定位,一定要准确。每次组织活动,其主题是做旅游还是做公益。定位不一样,活动性质也就不一样,其相应的活动策划也不同,不然就会不伦不类,连带着影响了惠州这帮本来在做公益的人性质的改变,这无论是对惠州旅游还是公益,都不好。”

采写:南都记者 伍世然 实习生 温洪玉 谭小玉

标签: 惠州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