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君墟曾经大致的范围:从左边的塔坡社区至右边的普君市场一带。(全景图)麦叔登高向记者介绍普君墟变迁。普君市场里席地而卖的场景依稀有旧日墟市的影子。变身居民区的德胜街。目前普君墟公交车站设置在福宁路,很多人以为这一带是旧日佛山镇普君墟的中心,其实不是。蓑衣街早已不卖蓑衣,偏僻的居民小巷是它*新的身份。老街坊麦叔介绍说,德胜街以前也是普君墟一条热闹的街市,现在已经**成为居民区了。普君墟一带及其周边已经被各种高楼大厦包围。
刚来佛山时,每每路过禅城福宁路,总会看到一个叫“普君墟”的公交车站。不禁疑惑,现代化的佛山还有墟市吗?走过几次之后,发现墟早已没有了,有的是现代化的商铺和小店。
普君墟位于塔坡社区,塔坡是佛山的初地,这里有塔坡庙,塔坡井,也是“佛山”二字地名形成的典故之地。三尊佛像就是从这里的塔坡岗挖出来的。因为工作的关系,几次听本地民俗学家余婉韶老师介绍过普君墟。她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旧时家住莲花路后面的隔塘坊,从小就有来过普君墟。据她说,旧时塔坡岗一带靠近农村,往东往南便是大片的乡野,四乡村人带着自己的土产前来物物交换,遂形成市集。当时周边南海顺德各乡镇都有人前来趁墟,主要的交易形式是物物交换,互通有无。人们在固定的日子带上自己的农产品早早来到这里*个好位置,换上物品后就回去了。
余婉韶称,明清时期普君墟的集市很繁荣,但它*闻名的是本地手工业。当时佛山的木板年画、狮头扎作、剪纸等都是名声在外,普君一带也由此具有“中国四大名镇”之称。
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明天启七年(1627年)普君墟形成,墟期为一、六日,除了摆卖瓜果、猪肉、鱼、杂货和副食品外,以绸布店、布摊为多,其次还有酒、米、菜籽等店铺。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出了几个细分的市场,如猪崽市、牛市、猫市等。很多物品遵循一旬一市的交易原则,少数物品是一旬两市。随着交易的日渐繁荣,普君墟四大街逐渐形成,分别是蓑衣街、京果街、线香街、塔坡街。其中蓑衣街和线香街顾名思义是卖蓑衣和香烛用品的地方,京果街呢?卖什么?原来旧时佛山本地干果贫乏,很多需要靠外来供应,如柿饼、红枣等外。许多果品来自京城所在的北方,于是统一用京果代替这一类果品。
塔坡社区老街坊麦德楷介绍,“从明朝至**,这地方曾叫过普君墟、塔坡墟、太上墟、普君新墟。”现在四大街基本都没有做生意的痕迹了,统统变成了居民区。原来摆卖东西的市集现在也成了居民小巷。京果街上除了塔坡庙,其他都是民居,蓑衣街早已不见蓑衣。只有在原来不是中心的德胜街还剩有一间菜籽店保持着旧日商铺的格局,却已是人去楼空。
现在的普君墟依然位于老佛山的中心地段,南面一两百米就是市**,北面一两百米就是地铁站。周围的高楼也越来越多,楼越高越显得这里之寂寥。文/图:南都记者张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