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格张石坚今天,垮塌的惠东高潭旱坑桥、红卫桥,正式重建完成并开放通车。去年8月以来台风频繁,导致省道S242线、S356线水毁严重,两桥分别在2013年10月7日晚9点半、8月17日凌晨垮塌。目前,这两座新桥已经建好,水毁路段也全面**完工通车。
旱坑桥位于S356线上,是惠东去高潭的必由之路。2013年8月,受强台风“尤特”、“天兔”和特大暴雨影响,S242、S356线惠东高潭段因多处大面积塌方和桥损,造成交通中断。其中,三孔的红卫桥桥面被冲毁,只剩下三个桥拱和两根桥墩;而三孔旱坑桥中间断塌,垮了两跨。
两条省道水毁**项目,全长80km,其中S242线惠东段26km,S356惠东高潭字白盆珠路段有54km。省、市、县三方筹集水毁专项资金后,市公路局启动了两条省道水毁段的*修**项目。市公路局养护科科长钟裕庭说,这次共清理坍塌方359处,改建3座小桥,11道涵洞,维修加固11座桥梁,还在发生塌方滑坡处,做了26处菱形骨架护坡,并铺网植草稳固护坡水土,还新建了76段挡土墙、截水沟、排水沟。
现在,沿着S356、S242走一圈,能看到大片塌方的土坡上,菱形框架、绿色防护网内已经长起绿草。新建的挡土墙外,还能看到此前发生坍塌滑坡堆积的泥土堆和冲毁的路基。其中,有三段长约150米的路段,整体道路都被冲毁,**中又重新做了路基,和两端的路面拼接起来。沿路的村口,还划上了直行、左转等标线。S356线还有养护工人在用摊铺机铺沥青。钟裕庭说,为了改善路况,惠州市公路局和惠东县**对S356线多祝至高潭段的66.4公里路面加铺了沥青,目前已经完成了36公里,预计到年底前可以完成。
新桥啥样
旱坑桥
加宽4米抬高1米荷载55吨
沿着S356线走,在碧绿的白盆珠水库上方,新修的旱坑桥将鹿窝村去高潭的路又拉通了。
新建的旱坑桥**是拱桥,变成了三跨35米预应力T梁桥,桥墩没有弧度,成了直线。桥头挂着“55t、轴载14t”的限重标志。新桥右侧(往高潭方向),断掉的老桥还在,依然保持原来的样子———三跨双曲拱桥断掉了两跨,桥两端用双层栏杆封闭起来。
张娘娣家是旱坑桥边**的住户。塌桥当晚,她爱人发现桥塌后还用手电筒摇晃着提醒车辆。“新桥宽了很多,路也搞得平平的了。以前的桥很小,车拐个大弯都不容易。”张娘娣说,他们在桥头住了8年,“去年洪水太厉害了,往年也涨水,但不会这么高,去年都淹到桥面了。现在,新桥比老桥高了不少,估计水上不来了。”
惠东公路局一名工作人员说,1983年旱坑桥建成时,桥下还真的是旱地,没有水。1985年8月,集防洪、灌溉、发电等重任于一身的白盆珠水库砌成,水面抬升,旱坑桥才成了水坑桥。此前,官方分析显示,由于桥墩浸水失稳、重车碾压等原因,2013年10月7日晚9点半左右,356省道惠东白盆珠段旱坑桥发生坍塌,一辆面包车坠桥。
那么,新桥是否扛得住?现场施工负责人张应进说,新桥长113米,宽12米,比原来的桥高了4米。从2月20日开始桩基施工,到8月20日吊梁,再到9月10日铺桥面,9月20日摊铺沥青,到9月29日正式通行。张应进说,老桥桥墩基础较浅,桥梁单轴荷载只有5吨。新桥梁使用预应力T梁结构,已经考虑了路面交通状况和重车多的情况,单轴荷载为14吨。而且,新桥水下桩基础很深,达到27米,且深入岩层4-5米,基础牢固。
红卫桥
新桥改名为龙水桥今日通车
过了旱坑桥往高潭方向走,沿着S356再行32km,就到了新修建的龙水桥。龙水桥原来的官方名字是红卫桥,和相距七八十公里的另一座桥重名。在当地,红卫桥一直称为龙水桥,所以这次新桥改名龙水桥。
这座建于1973年的三跨拱桥,宽15米,长75米,是高潭镇去对面的宝口、惠东县城等地的咽喉要塞。2013年8月17日凌晨,台风尤特带来的雨水冲毁了红卫桥的桥台,桥面全部被掀走,导致进入高潭镇的交通中断,车辆必须绕道汕尾海丰县。
为方便当地村民出行,*险人员在原桥墩上用贝雷架搭了一座钢便桥。桥宽约3米,限高2.5米,限重15吨,只能走人、摩托车和小车,不能通行大车。***工程开始后,市公路局在老桥下游145米处,新建了龙水桥。桥宽12米,长74.56米,是三跨20米、一跨10米的混凝土板桥。钟裕庭说,新桥建起来了,9月29日就可以通车,进出高潭的大型车辆不必再绕远路。旁边的钢便桥随后准备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