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副总编辑王钧遗体告别仪式 400人送别“巾帼报人”

2014-10-23来源 : 互联网

  10月21日,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王钧遗体**仪式在广州市殡仪馆白云厅举行。

  逝者:王钧

  籍贯:四川广安

  出生时间:

  1971.08 .16

  去世时间:

  2014 .10 .18

  2005年清明前后,王钧决定在她分管的广州新闻版面上开辟一个新栏目“讣闻”。这种新闻报道形态在西方国家的报纸上已存在多年,而在当时中国报界还十分少见。至于开辟讣闻版的理由,王钧用了一句古语回答:“不知死,焉知生。”

  今天,她是这期讣闻版的主角。

  王钧起步于采编一线,一直在新闻专业主义之路上执著奔跑。在她年仅43岁的人生中,为奉献了18年。她亲历过诸多新闻大战,也见证的风雨历程。她曾说,只为新闻而生,哪怕做个过客也很过瘾。

  悼词

  王钧同志是南方都市报的创业元老之一:她与其他同事一起,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参与和见证了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哪怕在*艰难的时刻,她亦不离不弃,坚定顽强,始终伴随,经历风雨,分享荣光。

  她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内涵却是如此的丰盈美丽。她以自己的方式,快意人生、诗酒年华。我们相信,她到哪里,哪里就是光风霁月的好世界。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集团总经理黄常开

  扭转身,低下头,亲吻你的额头,亲吻你的嘴唇……在众多泪眼中,丈夫在你身上留下*后的温度。棺盖缓缓落下,将你隔绝在众人之前,而“巾帼报人”四个大字依旧述说着你一生的职业执念———你是王钧,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

  这个深秋的上午,阳光很好,400人为你送行。2014年10月21日上午11点,广州市殡仪馆白云厅,此时此刻,他们与你同在,此时此刻,他们永留心间。

  1996年你25岁,那年你怀揣新闻理想来到刚刚创办的南方都市报,从新闻部时政开始你的新闻职业生涯,2000年,你从岗转向管理岗,历任副主任、主编助理、编委、副总编辑,一直奋战在新闻采编领域。

  由于得了一种叫“腹腔平滑肌肉瘤”的癌症,与疾病抗争两年半之后,2014年10月18日早上8点30分,你**了人间,这一年,你43岁。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莫高义来参加你的葬礼。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集团总经理黄常开致了悼词,他用了1000个字来描绘你和你工作了18年的南方都市报之间的故事,他评价你是“南方都市报创业元老、**的、**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副主任、报系党委书记、总裁曹轲缅怀你“未竟之业痛失战友,未竟一生尊严本真尽善”。

  默哀,致辞,鞠躬,然后是*后一面的相见。

  透明玻璃盖之下是你的躯体,人们向你鞠躬,瞻仰你*后的样子,你的女儿和挚友为你选了你喜欢的红色旗袍,还有浅金色镶珠的芭蕾鞋,怕你着凉,又选了一件肉色打底衣和黑色丝袜,这是你**人间的*后盛装。

  你的丈夫、女儿、兄弟、家公、叔嫂,与来者拥抱、握手、道别,眼泪流了半个小时。

  当众人离去,你的丈夫手捧白玫瑰与你永别,听着旁人提醒“眼泪不要滴进去”,他的手抚着你的额头,对你说“下辈子还做夫妻”,“走好,我会把女儿培养好”。

  这个满颊眼泪的中年男人扭过身去,走了几步,又重新回到你的身边,亲了你的额头,亲了你的嘴唇,棺盖徐徐合上。

  捧着鲜花和遗照,人们将你送上灵车。

  烈日当空,他们陪你从白云厅一直走到*化部。这时是11点54分,你向下行,被推进*化场,你的挚亲往上走,行至西2号通道,等候你的骨灰。

  从此,一别永别。

  对于你,以梦为马,执笔为戈,已成往事。

  但你16岁的女儿却写出了这样的句子———

  “母亲,请不要担心我,我必将在远方勇敢地经历着,在那片未知的土地上扎根,精彩地活着。这是我对自由不懈的追求。倘若有一天,你在风儿的诗集中听到赞美我的话,请为我自豪吧!”

  纵使你放下了执笔的手,纵使你合上了阅读的眼,人间依旧有你在,因为你是王钧。

  以梦为马执笔为戈做新闻是我的热爱

  坚持为农民工立传

  “那个风风**,泼辣豪爽的川妹子。”王钧加入的初期,就给同事们留下了个性鲜明的印象。

  1996年,王钧加入南方都市报,成为早期开拓者之一。除1997年有半年以发行公司副总经理身份参与自办发行的草创工作,王钧在历任、采访部副主任、区域新闻部主任及总编助理、编委、副总编辑等职。

  作为的王钧以时政报道崭露头角。早期的靠社会新闻起家,政府资源线索匮乏,而王钧作为当时*主力的时政,突破能力非常强,比如独家拿到珠江新城大空地的规划。

  2000年开始,王钧从渐渐转向管理岗位,仍然坚持亲力亲为。2003年,在一次集团竞聘大会演讲中,王钧说道:

  “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除了意志消沉和无所作为,除了有勇无谋和轻率妄为。我要传承的是遇事的冷静淡定、讲求报道策略、指哪打哪的战斗力和奔放张扬的激情,而不是愈挫愈屈,越遭阻力越多抱怨。”

  正是这样的职业理想推动着王钧在新闻专业主义道路上执著前行。她参与过报社历次重大改版构想和执行,致力于重大新闻策划统筹,从2008年开始,参与执行了珠三角扩张深耕策略,与此同时,投身新闻管理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以及品牌延伸活动。

  王钧推动主导的不少新闻策划,看似冷门另类,实则另辟蹊径。如2005年记录广州动植物家底摸查的《广州它世界》,书写了一部广州版的《山海经》,实现广州大型生态报道零突破;2006年,推出的《1976广州口述史》,以口述史的形式记录了转折中国的一个侧面,这一专题*后结集出版。

  由王钧担纲总体统筹的《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大型专题,荣获了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作为一家市场化报纸,经济效益是不得不考虑的要素。而“农民工”大型专题投入过百万,却自始至终没有因这题材获得商业收益。原因是广告主说这题材是写农民工,不是他们的目标客户。不仅如此,甚至有广告商认为,这个群体太敏感,不想与他们沾边。

  在这种情况下,王钧为何还要坚持为农民工立传?现南方日报机动部副主任、该专题的发起人之一张蜀梅这样分析道:这或与王钧个人早年的经历有密切关系。张蜀梅和王钧一样,早年都是从四川走出来到经济繁荣的大城市读大学。在每年离家归家的*车上与农民工挤在一个车厢里,年逾四十,如今她们的作家梦梦已成真,而那些农民工是否也已实现了自己当初的梦想?这个群体的命运激起她们的怜悯和共鸣。

  职业引路人

  王钧说话语速很快,雷厉风行,初识她的人总觉得她强势严厉,有点怕她,在她面前难免会感到有压力。事实上,她确是个完美主义者,做事不含糊,一是一,二是二。

  无论做,还是做副总编,她都是好强的人。但接触久了,大家又发现,她不仅是个**,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的许多年轻人叫她“钧姐”,视她为职业引路人。

  南方都市报编委王海军回忆说,2003年刚进报社时,王钧时任区域新闻部主任。某天即将下班,王钧习惯性去查当日传真。其中有份传真来自广东的大律师朱永平,大意是质疑广州交警*近的一项新举措,即交警鼓励市民上街拍违章并能获得奖励,朱永平认为这项做法违反上位法,也不是一项好的管理方式。

  “王钧当时就问我,第二天有没有采访,我说没有,然后她就扔下两句话:”你去把这件事做一下,争取把这个政策废除。‘“作为新人的王海军感觉被震到了:这么牛!同时,这么大一个报道,居然放心让一个刚入职不久毫无经验的新人去做!一边战战兢兢,一边满心兴奋,连续报道半个月,引发全国广泛关注,广州相关部门也正式开发布会宣布废除这项引发广泛争议的决策。

  王海军说,此事是他职业生涯第一课,当他走向管理岗位后,也努力将这种传统发扬下去:给同事机会和平台,哪怕他是个新人;新闻可以从一令一策着眼,推动社会进步。

  在东莞新闻部主任钟跃东的记忆中,王钧对业务要求非常严厉,“一旦给她一个创新的想法,只要她认可了,就一定要我们执行出来,不会说提出来口号‘很好,不错不错’表扬你就了事,一定会要你实现”。比如顺德的参与性读本,提出之后经她认可,“10个人规模的顺德站每周都要有一期非网络民调出来,(可见)逼得我们有多紧”。

  性情中人

  不少采编一线年轻人,都经过王钧的面试,招至麾下,都曾有过与她探讨业务、理想和人生的经历。

  王钧是性情中人,有韧性亦感性。

  很多同事记得:早期的时候,王钧每次年会都会放开大哭一场,“那些年我们做新人不理解,但是现在当你经历一些事情后,确实是在工作中间积压很多委屈,累积下来总要找个出口。”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王钧其实是充满激情和温度的女子。像世间女子一样,她也爱美。四十不惑时,她一改多年短发,蓄起长发,扎起两根麻花辫。棉布长裙或是旗袍是她*常见的衣装。她说自己喜欢森女系风格的衣服。

  工作上严厉的王钧,私底下平易近人,工作之余,她还常约下属一起打羽毛球、爬山,逛街。王钧爱读书,亦常赠书予人,不少同事朋友收到过她所赠的《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她说,这套书通俗易懂,可以作为了解佛学的入门。

  生死

  2012年初,王钧在医院确诊患上平滑肌肉瘤的那天,编辑黄海珊在她的身边。“她亲口告诉我们结果的时候,我震惊得发抖起来。王钧的神色却是出奇的平静,那种平静我现在一直忘不了。”

  2012年4月的一天,王钧的老**杨斌抱着“可能是见*后一面”的心情去探望王钧。她从容淡定的态度出乎杨斌的意料。王钧与他谈起了生死,“她认为自己的病没有太大的问题,如果有什么问题,那也是命运的安排,她可以坦然面对”。

  王钧在微博记录了这次探望。她写道,一起在熟悉的院子里走了1个小时,绿树都已参天,安静自由地生长。而我们各自不管天南地北都已人生过半沧海桑田。理想依然在,不止笑谈间。“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没有什么放不下,经历着就是生活着。

  2012年7月,经过半年化疗痊愈后的王钧,回到她的713办公室。这天中午,她特意约上几位同事一起吃午饭。

  复出的她,看上去和生病前没有太大变化,有些消瘦,精神不错,笑声依旧朗朗。因为化疗掉发,她用丝巾、假发或是软帽,做了巧妙的遮挡。她努力让自己像健康的正常人一样。她不愿意主动提及她的病,更不会向同事朋友们诉说癌症对她身体的伤害。聚在一起时,大家谈人生谈风月谈时事谈业务,话题天南海北不拘一格。

  接触过她的人或多或少感觉到,大病初愈、回归新闻的王钧有些许变化。钟跃东形容,“以前是纯钢,后来是刚中带柔”。在王海军看来,这些年,她一直在改变,外在变得越来越柔和,内在变得越来越有力。这种变化,生病之后更加明显。

  同事和**见她出现在办公室,不忘提醒她要多休息。她轻描淡写:在家闲着也是无聊,不如回来上班。正常上班时间是上午9点,她的行政助理田威有时发现王钧早早就坐在713办公室里阅读报刊、处理文件。这让他有些不好意思。一次,田威得知王钧计划安排一天内跑珠三角两个站,提醒她不要把自己搞得太累。王钧淡淡回答:反正也就这样了,挺一挺就过去了。

  但是,病魔不肯就此撒手。复出上班不久,王钧的病情复发,癌细胞向全身扩散。患癌这两年多来,她大大小小动了14次手术,身上先后割除了20多个肿瘤。为了给王钧治病,丈夫李晓东辞职陪伴,为她到处寻医问药。李晓东说,王钧完全是“带瘤生存”。痛起来时,王钧不哭,只是牙关紧咬,只是眼看着她满身大汗淋漓。但好几次,术后一两天她就回去上班。“我知道后气得要死,我问她:你这么拼命,把命都丢了,值得吗?”王钧这样回答:别人工作是养家糊口是为了生存,做新闻是我的热爱。

  今年5月27日,王钧与人力资源部的何芳芳一起面试应聘人员。何记得,当时她身体异常虚弱,说句话都非常吃力,不停地咳嗽,但还坚持面试完。此后几天,她又主持安排了珠三角各读本改版事宜。

  6月,抱着一线希望,王钧在丈夫陪伴下到美国波士顿求医。在女儿中考的前一天,她特地赶回来为女儿打气。让她欣慰的是,女儿很争气,如愿考上了重点高中。

  这两年,医疗线曾文琼帮助王钧联系了多家医院和相关医生。“不少专家提醒过我,这种病相当罕见且恶性程度很高。”但是,王钧对疾病和死亡的那种豁达平静心态,还有王钧先生对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不顾一切的投入,令曾文琼一直抱着乐观的希望。

  王钧从美国回来后不久,曾文琼前去探视。王钧已不能行走,只能坐在轮椅上,那瘦弱的身躯让曾文琼都感到心虚起来。国庆前,曾文琼又一次到医院探望,此时的王钧戴着氧气面罩,见到曾打扮鲜活,笑着说:“看到你就想起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还是那么热闹吗?”曾微微一怔:“热闹,但少的是内心的平静。”王钧听后,并无回应,神情平静,若有所思。

  在神志清醒时,王钧嘱咐丈夫:如果不行了,不要抢救,更不要使用割喉插管之类的方式。她认为,这有损独立个体的尊严。

  此前,她给女儿写下了一段话:“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充满正能量的人”。

  2014年10月18日,南国广州,在王钧生活了24载的城市里,这位报人在秋天的暖阳里平静远去。

  主笔:许黎娜

  采写: 许黎娜 张艳芬 许军  萧燕仪

  摄影: 冯宙锋 林宏贤

标签: 深圳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