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用私人美术馆为当代水墨树立标准

2014-10-25来源 : 互联网

文化人物 张维

生于1964年,现居常熟虞山尚湖之滨。著有诗集《诗七十五*》,学术著作《灵性的时代》,主编《海子、骆一禾作品集》、《十年诗选(2000-2010)》,三月三诗会组委会成员。

本周日,“冷山水———杨键作品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落下帷幕。那些画轴之中脱俗的“冷”山水引发了深圳媒体一场集体“热”讨论———这些来自于冷清凄苦的传统之气在现代语境下究竟想要引发怎样的精神解读?

顺着线索找寻,这一文化事件背后的“推手”逐渐显现出清晰的轮廓———张维,一位诗人、一位收藏家、一位私人美术馆馆主……或许,在他多重身份的背后,在他坚守了三十多年的理想主义情怀之中,能让我们对这些思考有更鲜活更生动的推进。

他在狂热的年代为诗歌血脉贲张

“张维是一个奇男子,这个词本不是男人们之间能够轻易说出的词,确实这是来自于女性的评价,也许张维的经历让男人们唏嘘而陷入沉默,而在女性敬佩的目光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接近张维这个人,这个热心肠的朋友,在友爱意义上的朋友,当然还有他的诗歌。”**艺术批评家夏可君博士这样评价张维。

正如夏可君所说的,张维的奇*先在于他的经历。事实上,这些经历不仅让男人唏嘘,女人同样也是。在翻开他的简介时,就**时间被“药剂师”震惊到。没有人能想象得到,眼前这个男人竟然曾经会是一个“理科生”———微卷长发、络腮胡子,看似不羁的装扮恰恰却是社会上所描摹出的艺术家以及诗人的典型形象。

而药剂师身份在张维的回忆中,似乎只不过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1985年学校毕业我就在扬州苏北医院工作。而这时候诗歌运动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诗歌,才是他这三十多年感动的神髓所在。他和朋友在扬州的烟雨楼创建了诗人角,这是一个带有古代文人雅集韵味的活动。1985年末到1987年,与张小波、王干、张晓耕等创办《第三诗界》,他明知诗人不可能成为一个职业,却一直狂热地为诗歌而血脉贲张。

不过,他对人生原有的认知却在1989年破碎,那一年,他的女儿出生,父亲却去世,那一年,海子也去世了。他与另外一名诗歌爱好者周俊一起编写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那是一个万元户的年代,而自费出版这本诗集就花了10000元”,这本书对整个诗歌界影响之大是当时的他所料想不到的,它让国人能够及时地阅读到这**才诗人,并且促成了学海子的风潮。

海子的离去让他感觉到沉痛的同时,也打碎了他一直以来对诗歌的狂热,他开始质疑,觉得文学毫无用处。他开始困惑,对于生存与死亡。他开始思考,对于灾难与文明……

他,停下,不写诗了。

他在诗歌破碎的边缘重塑思维的新国度

张维开始投奔宗教的怀抱———佛教、**教。他回想起,在1989年到1990年的那一年中,他每个星期都从常熟到南京的圣保罗教堂做礼拜,他想为自己找寻出路。

诗歌在破碎了他对人生原有认知之后,又在不断地重建新的思维的国度。他在艰难的思考之中,写下了哲学著作《灵性的时代》。

“这是在混乱中为自己寻找出路的书,它看上去是本庞大的书,但凝聚的都是我的自我思考。”张维说。在他的思考里,汉语写作必须回到中国古人的自然观,才会克服现代文明与自然的断裂带来的困惑。人的灵性是从哪里来的,又是如何丧失的?在他看来,要让汉语这种有根的语言重新发芽,只有回到自然,重新培植山水和性情。

事实上,张维的思考并非只是局限于汉语写作这一狭隘的范畴。他有着自己的价值观,而他称之为“虚在·自然主义”。“面临世人与自然断裂对立的状况,我想提倡一种‘新’自然主义,有别于我们当下科学化、对象化、景区化、园区化、动物园化的自然。”他的“虚在·自然主义”正是一种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法自然”的生活和心灵态度。“当人与人对立时,他人即成为地狱。当人与自然对立时,就是污染、雾霾,大地就成为地狱。当人与‘道’和‘神’对立时,人间即地狱。而‘虚在·自然主义’正是要**一种万物共生共在欣欣向荣的精神状态。”张维在他的《虚在:自然主义———我的自然观》一文中如此写道。

他收藏的是一种思考,也是一种生活境界

而现在,在张维递给的名片上,是这样写的“常熟虞山当代美术馆馆长”。

诗画本一家,这一点在张维身上演绎得相当充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一直与书画界保持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他在北上广深看各种画展,却对新文人画情有*钟。他收藏黄宾虹、林散之、董欣宾、卞雪松的书画作品,并对他们之前的师承关系津津乐道。收藏于他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喜好,或者投资,而是一种思考。在这些画作中,他梳理新文人画的历史脉络,他在他们的线条中看到春夏秋冬,看到生老病死,看到中国绘画的极大表现力,更关键的是,他在这些画作中看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卞雪松,“他活得像一个古人,在天地之间,孤心月圆”。

这是一种情愫,一种脱俗于烦嚣尘世的纯粹、一种打动人心的淳朴。也正是这种情愫,让他一直以来都在坚守自己收藏的价值判断,并不为外界吹嘘的商业价值风向标所鼓动。这些年来,张维按照这个系列收藏了1000多件作品,而今更是要成立一个自己的私人美术馆。

下个月,这个美术馆将迎来它的**个展览———“伟大的南线:董欣宾、卞雪松的知音展”。

文艺观

“中国诗歌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你说过,中国**的诗人多的是,但伟大的诗人是很少的。你认为,中国现阶段能否出现伟大的诗人?

张维:我认为,中国新文学运动以来,成就*高的是诗歌,并不是小说。特别是网络化以来,每个人都能充分表达之后,出现了大量的诗人。中国诗歌正在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很多诗人都有一两***的作品。一个民族能有两类诗人,一种是天才型,像海子,一种是伟大型的。伟大不是随便出现的,是有语言和思想的长期准备的。在今后的二十年之所以会出现伟大的诗人,是因为从五四以来,新文学作了大量的语言和思想上的准备,翻译诗歌的影响,对苦难深入思考,会降落在一两个人身上,逐渐进入伟大性。如杨键写出史诗《哭庙》。

:你对自己私人美术馆的运营有什么标准与期待?

张维:我们为重塑当代水墨树立了四个标准,它必须有现代的图式,必须有诗意,要有****的*特技法,以及要与古代传统精神有联系。因为在现在很多画家都不读书,变成了工匠,我们需要挖掘有*立精神、有人文情怀的画家。为了把当代水墨做大做强,肯定需要更大的资金与更广阔的平台,我们正在联系其他的藏家民营美术馆与基金取得合作,以期实现当代水墨的复兴,并能发现堪称大家的作者出现。

:有人认为,在未来的某**,私人美术馆的发展有可能会让国家美术馆有某种危机。你会赞同这种观点吗?或者,在你看来,私人美术馆的活力与生机在哪里?它对体制内美术馆的威胁在哪里?

张维:这个观点我很赞同。现在很多美术馆都是各地的书画院在做,容易用固有的眼光看待美术作品,缺乏民间的*立精神;画廊虽然有专业的眼光,但由于有经营的压力,容易急功近利,而民营美术馆一般都没有资金压力,却有*立的学术精神,可以借助专业的学术力量梳理历史脉络,发现一些被主流忽略的画家,也能够树立新的方向。我认为,现在的私人美术馆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那你认为当下私人美术馆有什么样的发展瓶颈?

张维:缺乏专业的策展人以及美术馆管理人员,或是影响私人美术馆发展的问题所在。

采写:黄璐

摄影:胡可

标签: 深圳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