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最人文之处,可能就是让“闲人”也能体面地活下去

2014-10-31来源 : 互联网

胡野秋家的书房。胡野秋在香港金紫荆广场。

胡野秋

深圳知名*立学者、作家

用胡野秋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个又“闲”又“懒”的人。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按照自己*家的“闲人法则”来行事———有一个很“闲”的朋友圈子、一堆很“闲”的书籍读物、一套很“闲”的生活方式……这种慢条斯理的生活态度,简直与深圳这个追求速度、讲究**和热血的城市格格不入。

但胡野秋却笃定地认为,是深圳特殊的城市地域气质把他给“惯”懒的———这里虽然忙碌、****、经济至上,但他也能从这座城市中挖掘出一批同样追求慢生活的志同道合者,找到娴静舒适的栖居角落。深圳正在进化中的人文生态,也让“懒”和“闲”的基因得到了理想的孵化土壤。“深圳*人文的地方,就是容得下我这类‘闲人’和‘懒鬼’,让我们也能体面地活下去。”

深圳

奇人隐士多,是深圳一种*特的人文细胞

“闲人”这个雅号,胡野秋倍为看重,以至于为了践行“闲人”守则,他还把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给砸碎了。2006年,他递交了辞呈,从那个挂有“特区文化研究中心”牌匾的建筑物中扬长而去,一阵如释重负的快意从他心头涌起。“从这一刻起,我**和官方体制有任何瓜葛,这个‘闲人’称号就更加名副其实了。”

在深圳,名片印刷的潜规则是,一定要把××长、××主任、××经理之类的名衔填满小卡片,可胡野秋的名片上永远只有两个光秃秃的标签:自由作家、*立学者。这一次,胡野秋要按照他*家的“闲人”逻辑来交朋结友,因此,大街小巷偶遇的、志同道合的、与胡野秋一样“闲”的奇人异士都被纳入了他的朋友圈中。

“深圳真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这座城市总会给你惊喜,你永远不知道会和什么‘高手’邂逅。”比如,早上在食堂蒸馒头的师傅,可能是**空手道黑带七段高手;午间在停车场偶遇的保安,可能是国家体操队退役运动员;傍晚路过的街头棋摊,其貌不扬的摆摊老头,是手持国家一级厨师证、刀功烹艺名震东欧的非凡之辈;夜间在路边随口放歌的老太太,居然是**歌舞表演团出身……

莲花山公园有个老年人聚集的象棋摊档,摆摊者年过六旬,头发花白,衣衫褴褛,拄着一根红木拐杖。众人问之:“为何全身上下*昂贵的行头就是一根拐杖?”摆摊者笑曰:“瞧不起我?我是**海归!”说罢,取出自己藏掖在兜里的iPhone5,向众人展示他的博客、微博和**公众号———**视频中,老人仿佛年轻了十岁,在匈牙利*大的中国餐馆中担任大厨,三下五除二就把一个苹果切剥成美丽花瓣状……

这就是深圳的“奇人奇貌”。所谓“深圳奇迹”又有了另一种解释———越是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基层,胡野秋便愈加发现,各行各业隐士高手,都把深圳当成了栖居的重要基地。许多技艺非凡的奇人,舍弃了在媒体高调亮相的场合和机会,他们宁可躲进小楼成一统,在体制外的场域,在深圳盘根错节的物欲之中,找到了自我容身的罅隙。而每一个隐士现出真形,露出绝技,并向胡野秋伸出友谊之臂时,胡野秋就会萌生一种志同道合的认同感。

“隐士多,奇人多,也体现出深圳一种*特的人文细胞,在社区、街头中偶尔闪光的惊艳技艺,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与很多城市的‘炫技’色彩不一样,深圳是一个‘藏艺于民间’的城市,很多高人并不将自己优秀的能力和技艺放到公开场合上去秀弄,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偶尔露两手……”胡野秋用敏锐的眼光捕捉着身兼“闲人”和“奇人”双重色彩的深圳人,自我营造了一个颇具深圳色彩的个性化朋友圈。

深圳

书市逐渐成长与崛起,深圳的人文生态是富于朝气的

“深圳是文化沙漠?谁说的?”

15年前的一个午后,一干文化人围圈而谈,他们正在商议一项当时看来有些天方夜谭的大计:筹办深圳读书月。个子不高、模样清瘦的胡野秋掷地有声地抛出了这样一句重话。

事实上,当时的每一个与会者,对“读书月”这样的全城动员能否圆满,内心根本没底。让他们心里发憷的,还有这样一些消极背景———当时,深圳的“书市”颇为寒碜单薄,偌大一个城市,仅有几家新华书店在东门、红岭等地苟延残喘。经济上有所盈余的书店,也必须要购置成功学、考试学、励志学、博彩学书籍填充门面。“赚钱的时间都不够,哪有空读书?”是早期深圳人内心*嘹亮的呼声。在这样一个阅读背景、书市氛围先天不足的城市筹办“读书月”?这简直是痴人说梦……可谁又能料到,读书月居然倔强地走过了14个年头,并已经蜕变为万人空巷的文化例会?

胡野秋见证着深圳书市的成长与崛起———21世纪初,深圳书城罗湖城、中心城、南山城依次成立,一座座深圳阅读者的精神家园拔地而起;一些*立书店,如物质生活书吧、尚书吧、旧天堂等,也逐渐培养出了个性化的阅读受众。自开业以来从未关过灯的24小时书店,成为都市青年人深夜的去处。数目可观、兴趣稳定的阅读阵容也逐渐孵化而成。深圳不断进化的人文氛围,也让投身其中的胡野秋产生了自豪感。

“过去我们对深圳有一种偏见,笃定地把深圳评为文化沙漠,其实这种偏见是一种书斋式研究的结果,关于深圳文化研究的史学文本,一直存在着某种错误的表达……实际上,深圳的文化根基并不薄弱,深圳往往能以一种超前的观念形态、行为潮流来呈现具有地域色彩的人文特色。*关键的是,深圳的人文是正在向前生长的,富于朝气和青春力量的,不是守着历史包袱倚老卖老的。”胡野秋这样判断。

香港

物欲与人文交叉的城市范本,从二楼书店可以读懂中国

胡野秋也有过与香港的短暂交集。上世纪90年代末,接到《文汇报》旗下《粤港通》杂志执行主编这个差事后,胡野秋踏上了香港的“处女行”。第一次亲眼目睹香港的风土人情,胡野秋觉得自己的“三观”简直要推倒重来。

在香港,经济水平与传统信仰是并行不悖的———香港人足够摩登,足够时髦,善于消费和享乐,可一旦践行中国传统礼数和风俗时,却毫不含糊。譬如,上水、屯门、沙田、铜锣湾等地,有许多幽森的小巷,每逢周末都会上演粤剧“私伙局”,老人们披上凤冠霞帔,虔诚地吊起嗓子,自得其乐地承接着粤剧的香火。香港的“拜神文化”、“风水文化”也闪熠着道教文化的韵味,厨师要拜灶王爷、警察要拜关二哥、新居入伙一定要请风水堪舆专家看盘……这些看起来十分“迷信”的行为,香港人却一丝不苟,按照规矩流程做足全套。

香港人有时像被消费主义施了咒的经济动物,有时却又是个传统文化的忠实捍卫者,这种矛盾性,也体现在香港书店的分布格局上。譬如胡野秋*喜欢逛的“二楼书店”。“‘二楼书店’是香港一个很*特的文化地标,许多有名的*立书店都蜗居在闹市大厦中的二楼。”位于香港油尖旺区、旺角弥敦道之东的通菜街,如今已成为香港闻名的购物区域。“通菜街看起来就和东门一样”,但鲜少人知的是,沿着通菜街一路纵深前行,横亘于闹市**的信禾购物大厦,它的二楼就有多家*立书店扎驻。“每次去二楼书店都有意外收获,因为可以从这里读懂中国……从许多中国内地根本看不到的文献上,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中国近代史,指出了与许多官方口径迥异的讯息和细节。”即使在被消费军团挤迫得密不透风的喧嚣闹市,依然有精品书店容身栖居的角落,依然有佳作巨著在静候。

胡野秋深港地标

深圳梧桐山

艺术小镇“秋水会馆”是他的大书房

胡野秋常说,自己的人生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宅”,一部分是“游”。

“游”的一面自然无需赘言,频频亮相于全国各地论坛、沙龙及媒体活动中的他,如今还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客座教授一职,飞机已经成为他每周光临两次的第二居所……不过,当他翻过“游”的一面,他就“宅”到深处,藏到深山幽林里谁也寻不着。

梧桐山艺术小镇中,有一家“秋水会馆”,那是胡野秋的大书房。在深圳海拔*高的地方,在PM2.5值*低的基点,抚琴翻书,吸嗅一口新鲜空气,体味醉氧的快慰,成为了胡野秋*重要的闲暇娱乐。比起地王大厦、京基100这些尖耸高大的建筑物,他觉得一片绿意的梧桐山,才是深圳真正意义上的地标。在这里,他注视着青山绿水下的滚滚红尘,俯视艺术小镇上为理想、为情怀而孜孜奋斗的自由艺术家,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足感和成就感。

香港太平山

经济都市中能给人带来娴静感悟

太平山古称香炉峰,是香港岛的*高峰。夜幕时分,在太平山顶上举目远眺,万千灯火将九龙、港岛烘托得璀璨明亮,犹如镶嵌在维多利亚港的两颗明珠。如今,许多TVB武侠剧、时代剧都喜欢到此取景,因为太平山顶具有一种穿越时代的厚重意味,一种别致的意境和象征意义。

但在胡野秋看来,太平山顶给他带来的*重要的感悟是:娴静。“即使在****的物欲城市、经济城市,依然有一片净土留给人们进行心灵的净化和冲涤。”

香港金紫荆广场

不仅是政治地标,对文化群体也有深远影响

金紫荆广场是香港*重要的地标之一,在胡野秋的眼里,这不仅仅是香港的政治地标,它对香港的整个文化群体也具有深远的影响———金紫荆塑像的旁边是香港会展中心,每年一度的香港书展现已成为全亚洲*具盛名的文化盛事之一,它会成为全香港甚至全亚洲人文、精神、创意的富矿和宝库,深港两地文化人借着书展平台,以讲座和论坛形式实现隔空对话,这种人文交流的氛围也颇为难得。

出品:深圳杂志部 监制:夏逸陶池少伟总策划:南岛统筹:杜虹采写:周正阳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MON

官察

TUE

每人计

WED

私家

深港

THU

发现

深港

FRI

人文

深圳

标签: 深圳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