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年轻人组建工作室,定期演奏,向普罗大众**管弦乐。一群年轻人组建工作室,定期演奏,向普罗大众**管弦乐。一群年轻人组建工作室,定期演奏,向普罗大众**管弦乐。
说起管弦乐演奏会,如果你*先想到的是动辄上千元的门票,富丽堂皇的演奏厅,西装革履的表演者,还有那正襟危坐的观众,那你可能对它有刻板印象。在广州,有一群年轻人,他们想用实际行动告诉你,这些音乐并不是那么阳春白雪,高不可攀。
热爱音乐的他们走到一起,于去年6月成立了音乐工作室,利用业余时间**和普及管弦乐。他们不定期邀请专业乐团到广州各社区举行演奏会,把演奏会搬出大殿堂,让普罗大众认识音乐,感受音乐。
到社区去演奏
10月2日下午,一场小型铜管乐演奏会在珠江新城精彩上演。只是这场演奏会的演出地点不在平时所见的大剧院、演奏厅,而是在省博物馆旁的一家咖啡馆门外。没有舞台,没有灯光,没有音响,小号、圆号等各种金光灿灿的乐器同样演绎出**交响曲。七八十名观众“拾级而坐”,静心欣赏着这场社区演奏会。中途,有观众看到兴起想露一手,还上前与演奏者同台献艺。
这是音乐工作室成立后举办的**场社区演奏会。如果主持人不介绍,观众可能不会知道,这些演奏者均来自于华南地区**的交响乐团。
工作室创始人谢继荪说,他们计划以后每隔一段时间邀请不同的专业乐团到广州各社区开演奏会,让更多老百姓接触到高质量的管弦乐。
“剧院里固定只有这么多座位,要**肯定要走进社区的。”锋哥是工作室另外一名骨干成员,他觉得社区演奏会目的*先在于让大家多了解管弦乐,然后才是学会怎么欣赏。在社区演奏会上,演出者会与现场观众互动,比如介绍各种乐器和曲目,进行有奖问答的小游戏。
不成功的前身
**和普及管弦乐,是谢继荪一直以来的愿望。自小接触管弦乐的他,大学毕业后并没从事与音乐相关的职业。利用业余时间,他组建了一个民间业余乐队“享乐团”,定期聚在一起练习、表演,希望借此**管弦乐。这个十来人的“享乐团”,可以说是现在工作室的前身。
“后来渐渐发现,仅仅靠我们这班业余的人是做不来这个事情的。”谢继荪回忆,乐团自2007年成立以来,一直有人离开有人加入,演出人员也不稳定。他意识到,要跟专业的演奏人员合作才行。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在乐团当演奏员的锋哥。两人一拍即合,一人负责策划音乐活动,一人负责联系乐手资源。不过,因大家本职工作繁忙,历经三年,音乐工作室才组建起来。筹备**场社区演奏会,又花了一年多时间。
谢继荪把工作室称之为“服务平台”。除了举行社区演奏会,工作室也充当“经纪人”的角色,联系专业演出团队,承接培训、演出等业务,“有一定的资金来源才能做好这些社区演奏会。”
工作室现有五名主要成员来自不同行业,有专业的乐团演奏员,也有业余的音乐爱好者。在他们看来,目前广州的管弦乐水平有点参差不齐,大众也多不知道管弦乐是什么。工作室的目标,就是要让管弦乐变得大众化、平民化。“不是说要让多少人进剧院看演出,让大家知道这音乐是怎么回事,我们已经很高兴了。”
圈头人
谢继荪
80后策划人,从事广告策划、品牌**等方面工作。从小学习钢琴,初中开始接触铜管乐。大学毕业后,他从北京回到广州,利用业余时间组建铜管乐团,十几个成员每周日聚集在一起练习。他觉得,“很多人以为管弦乐就一定要古典的,其实古典只是其中一种风格,管弦乐也可以很摇滚。”
圈成员
锋哥
头发梳得高高的,打扮随性。锋哥11岁开始练习铜管乐,一直在专业院校学习音乐。从东北来到广州已有近八个年头,现为某**乐团的圆号演奏员。虽然练习铜管乐超过20年,但他仍然谦虚地说自己只是演奏员,“郎朗那些人才是演奏家呢。”
圈成员
曾师父
接近退休年龄的曾师父是工作室专门“挖角”过来的乐器维修师。他的手艺在广州乐器维修界算得上是****。但乐器维修师这活在广州不怎么赚钱,在国外,乐器维修师按时薪付费,每小时达300欧元,而在广州,无论花多长时间,修好一把乐器通常只
有一两百元人民币的报酬。
采写:夏嘉雯
摄影:高贵彬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