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练功,课前**,武术、书法是必修课,语文课吟诵**为主,数学课不设教材,回家从来不用做书面作业,兴致来时说不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样的“笋事”是天河岑村小学伏羲班学生的“**”。
昨天早上,上课席地而坐
昨天早上七点刚过,岑村小学伏羲班就迎来了**批早到的学生,他们在操场上扎马步、空翻、打拳,虎虎生威,精神抖擞。而他们的父母也会随同进校练功,压腿,跑步,各有各的玩法。
此时,伏羲班的“总教头”林美娟老师也混在学生和家长中,开始了**的工作。“这些学生每天至少跑1000米,*厉害的学生可以跑6000米面不改色。”林美娟笑称自己的体力无法跟学生比,但也会陪着学生跑完1000米,因为这是每天的基本任务。
7点45分,伏羲班的学生回到课室。看到,课室是用美术教室改造而成的,面积有两个普通班那么大,课室里整齐地放着低矮的桌子,没有椅子,学生席地而坐。
“我们不主张低年级的学生学写字,所以到现在二年级了,我们没有教过学生写过一个字,也从来不布置书面作业。”林美娟说,平时老师只教学生识字,考试,也无需用到纸笔,她的考试有500分,包括洗碗扫地等生活技能,品行礼仪等行为习惯,以及背诵、识字等能力。
家长由怀疑到请缨当义工
8点45分,当其他班的学生开始正儿八经上课的时候,林美娟跟她的“伏羲娃娃”们却在操场上玩得正欢。学生们在操场上围坐一起,各自点名讲故事。东施效颦、拔苗助长、鹬蚌相争……一个个**故事从孩子口中绘声绘色讲出来,小听众们歪着头听得津津有味。随后,孩子们还大唱童谣,粤语、客家、潮汕、湖南等各式方言轮番上阵。
林美娟在孩子中间笑弯了腰。“有些我还真不懂,这些都是家长义工老师教的。”
岑村小学的伏羲班开始于去年的9月份。校长邱志玲告诉,在去年7月份开动员大会时,有80%的家长表示愿意孩子到伏羲班来,但在暑假里,她陆续接到好些家长的电话,要求退班,主要原因在于心里没底,不知这样的教育能走多远。“后来,我和美娟逐个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相信学校一回,如果一个学期不适应,可以换班。”
结果让人惊喜,一个学期后没有家长再提退班了,反而有部分家长想“走后门”进入伏羲班。林美娟还有了一支坚定的师资队伍———16名家长义工教师。
章女士是家长义工教师的组长,她告诉,他们分成4个小组进行教研,每周给孩子上一次课,时间从1个小时到2个小时不等,大家商量着给孩子上课的内容。“如有家长是客家人,就教孩子一些客家的传统和风俗习惯,如客家擂茶的制作等。”
*“捣蛋鬼”有一套
翻看林美娟的课程安排,似乎没有一节课接着一节课的紧迫感。每天在上课前,她会放一些**音乐,让学生在地上**十几分钟,随后,开始吟诵**。课室里有实习老师,有义工家长,他们会随时发现开小差的学生,把这些学生叫到课室后面去,等吟诵完后,认真学习的学生获得看课外书的资格,而“捣蛋鬼”们则要回到座位上继续完成吟诵。
吟诵完后,很自然地到了每月一次的医疗基金捐助环节。学生们拿出一个利是封,里面随意装着一些*,小组长们把利是收上来,把*取出,学生们把各种面值的纸币分类,运用乘法和加法把总数算出来。这就是一节数学课,不需要任何教材。
林美娟告诉,她会不定期带孩子出去游学,有时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意外,如学生碰伤了,或者感冒生病等,她就会用这些医疗基金来垫付药费。
每周二下午是篆刻课,每周四下午是艺术课,每周五上午学生会出去游学,近的到广州各大博物文化场馆参观学习,远的就有可能花上一个月的时间到新疆、湖南等地游学。
伏羲班没有一个知识点紧扣一个知识点的训练,也没有一篇篇的课后小测,看上去就是一场很慢行的教育,但学生的学习却是**的。在一年级就学会了几百个成语,万以内的数学加减不在话下。“我们40多个学生的班上,有三个是自闭症小孩,有一个是被其他学校拒收的小孩,但在我们的课堂上,你**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异样。”林美娟悄悄告诉。
焦点
如何接轨体制内教育?
伏羲班的教育相对于普通班级教育而言,是一种另类,但在现行教育体制内,孩子们如何衔接升学?
对此,林美娟认为伏羲班的学生知识储备丰厚,能学到很多课本外的知识和道理,在纸笔考试中不会落后;学生也学会了做人,待人接物有礼,多才多艺,更有自信;*后,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快乐自主的,没有过重的负担,身心都很健康,不提前**,更有后劲。
“在体制学校内推行这么一种教育模式,我想只要在学校、老师、家长三方都同意的情况下,是可以做尝试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伏羲班的开设无可厚非,给孩子多一点选择是我们体制内学校应该做的事情。
天河是广州市伏羲班的发源地,会否继续普及这种模式?天河区教育局局长柳恩铭表示,只要有家长需求,有老师愿意做,就可以继续开设伏羲班。伏羲班的教育顺人性,重人伦,美人生,义务教育应该允许有不一样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多元选择。从目前来看,伏羲班的学生尽管课程不同,但课标并没有下降,知识面更厚更宽了,衔接体制内的考核是没有问题的。
采写:梁艳燕
摄影:冯宙锋吴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