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城管小贩,先要避免“贴标签”

2014-11-07来源 : 互联网

众议苑

□柳絮(中大教师)

的“城管报告”**后,部分调查结论被媒体广泛转载,其中一则“广州城管被老婆嫌工资低,转行做小贩月入两万”的消息受到广泛关注。

仔细查看内文却发现,转行的其实是一名协管员,其目前的经营方式“不用摆摊,也不用开网店”,就在白云皮具城门口拿着iPad刷**群,看哪个客户需要补货,就给他们补,主要是靠熟客带熟客的方式———这样一个刷iPad卖货的商贩,无论如何也无法与一般意义上在街头摆摊的小贩等同起来,他甚至根本就不是城管执法的对象嘛!如果一定要将他和小贩扯上关系的话,就是去年他曾在白云皮具城外摆摊卖了20多天的包具,积累了5个熟客资源。在那20多天里,他可以算得上一名货真价实的小贩。

那么问题就来了:部分媒体将原本的协管员说成城管,将依靠**营销的商贩说成小贩,进而搞出一个“城管转行做小贩月入两万”的新闻,除了以讹传讹,加剧城管与小贩之间戏剧性的对立之外,有什么意义呢?更何况,一个协管员转行的个案也很难说有什么代表性,普通小贩的生活肯定没有月入两万那么美好,城管的生活也未必那么糟糕,至少,比协管的待遇要好多了吧?

媒体推出“城管报告”的初衷是力图客观还原近1万城管群体的真实生态和制度困境,但现实来看,不仅部分媒体在转载的时候做了不负责任的“贴标签”解读,相当一部分公众也是习惯了“城管VS小贩”这样的二元对立思维,以插科打诨的形式逃避对城管体制症结的进一步思考。

而除此之外,我以为更为根本的,还是城管向公众倒苦水、寻求理解,本身就是表错了情———城管体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并在执法过程中暴露出来,为什么要让公众容忍并理解呢?公众作为城管执法直接或间接的对象,对于其中不合理的问题,必然要质疑、甚至要骂娘,城管与其埋怨公众不理解,恐怕更多还是要反求诸己、或向更高层级的部门反映,以解决当前城管体制中的种种不合理问题。

比如,据“城管报告”披露,广州城管执法“万人大军”中,有3000多名正式队员,6000多名协管员。没有执法权的协管员人数竟是城管人数的两倍,且在实际工作中以打擦边球的形式行使着执法权,这必然容易引发矛盾,那么这个问题是靠公众理解就能解决的吗?

再者,城管工作职责有340多项,而去年起实施综合执法改革的荔湾区,城管工作职责更是多达2000多项。相对于整个广州才一万人左右的城管规模而言,这明显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除了呼吁公众要多理解城管的不容易之外,城管自身在推动改革方面又做了哪些努力呢?

因此,城管尽可以批评媒体报道的不专业导致了城管与小贩的对立,甚至撒娇倒苦水感慨公众不理解城管的苦衷,但城管更应该做的,还是推动体制内部的改革,呼吁通过立法来规范城管执法,而不能寄希望于公众包容城管执法过程中的问题。

茶煲家系列漫画□老唐

标签: 广州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