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环保厅近日公布了2014年第三季度广东**河流水质状况,水质污染严重的前五位依次是茅洲河、观澜河、深圳河、*水河和石井河。尽管从去年开始被列入挂牌督办的**环境问题,但茅洲河的*污形势依旧严峻,今年二季度同样也是污染程度位居全省**,坐实“珠三角污染*为严重的河流”尴尬之名。
从今年第二季度起,广东省环保厅开始每季度发布我省54条**河流水质状况。第二季度的数据显示,22条**整*河流中,16条河流受重污染,4条河流受中度污染,2条河流受轻度污染。按主要指标综合污染指数比较,水质污染严重的前五位依次是茅洲河、观澜河、练江、石井河和*水河。而在日前公布的第三季度相关情况中,22条**整*河流15条河流受重污染,3条河流受中度污染,4条河流受轻度污染。按主要指标综合污染指数比较,水质污染严重的前五位依次是茅洲河、观澜河、深圳河、*水河和石井河。公布的情况显示,广东省第三季度污染*为严重的河流全部来自深圳(茅洲河、观澜河亦跨东莞),而茅洲河已经是连续两个季度位居首位,“珠三角污染*为严重的河流”名副其实。
深圳市人居环境委生态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与去年同期相比,茅洲河水质有所下降主要是受目前在建的河道整*工程施工影响。观澜河水质总体上逐年改善,今年三季度有所反弹,主要原因是观澜河支流岗头河临时橡胶坝在雨季为行洪考虑拆除后,造成原由坂雪岗污水厂处理的岗头河污水直排观澜河,8月底已建成临时橡胶坝。
2013年3月启动的《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3—2020)》中,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工程被列入其中,而且成为10个省级挂牌督办**环境问题之一。深圳市水务局则称将启动长度为18.85公里的茅洲河中上游段干流(主要位于光明新区)综合整*,项目总概算17.49亿元,每公里约1亿元。有望到2015年这部分河段能够实现“不黑不臭”,河水基本变清。
年年喊整*,年年却污臭依旧。针对公众关注的茅洲河*污问题,深圳市人居环境委相关负责人曾向介绍,从2006年到现在,根据检测水质在逐年好转。但“水质好转”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目前还不能被市民从感官上看出。2013年的年度环境公报中,深圳市人居环境委也表示,观澜河、坪山河和凤塘河水质污染程度明显减轻,深圳河、大沙河、茅洲河、西乡河、福田河、新洲河和王母河污染程度有所减轻。
解读茅洲河
一天30万吨污水这河怎能不脏
目前茅洲河流域内工业企业超过2万家,工业废水日排放量超过8万吨,其中,电镀、线路板、表面处理、印染等重污染企业共有292家(深圳235家、东莞57家),部分企业污染*理设施简陋,管理不规范,生产废水难以稳定达标排放。此外,流域内仍存在许多无证无照的小作坊工厂,超标排污行为猖獗。
深圳在茅洲河流域内共建成4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为55万吨/日;东莞共建成1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为15万吨/日。而流域内300多万人口,生活污水产生量约100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占排放量的70%,这意味着,每天至少30万吨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河涌。
*污痛下血本1公里投1亿
茅洲河**阶段的接合段清淤清障工程投入了4847万元,于2010年完工,将河段防洪能力从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
2012年5月,深圳市水务局发布将启动长度为18.85公里的茅洲河中上游段干流综合整*,项目总概算17.4912亿元,已获市发改委批复。意味着茅洲河中上游段*理1公里约要花1亿元。
2012年10月,宝安区宣布22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茅洲河11.4公里界河段综合整*投资12亿元,每1公里深圳将投资约1亿元综合*理。
2013年10月,市委书记王荣、市长许勤率队到茅洲河深圳与东莞交界河段调研,并召开现场会议研究加快茅洲河*理的具体举措。相关部门提出,预计到2015年可以实现中上游完全在深圳境内的19公里河流不黑不臭,初成水清岸绿的亲水景观。
深莞联合出击一年关29大户
一年来,东莞对茅洲河流域内重污染企业共关闭5家、搬迁5家、10家取消污染生产工序。深圳对茅洲河流域内201家重污染企业开展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通过现场执法共立案查处386宗,罚没金额2518.5万元,淘汰重污染企业24家。
水质目标:四类
实际水质类别:劣五类
主要超标项目/超标倍数:氨氮/9.1、总磷/8.4、化学需氧量/0.8
各指标与上年同期比较:氨氮/147.6%、总磷/211%、化学需氧量/148.2%、溶解氧/148.5%。
水质目标:三类
实际水质类别:劣五类,未达标
主要超标项目/超标倍数:氨氮/0.6,总磷/3.1
各指标与上年同期比较:氨氮/-38%、总磷/121.9%、化学需氧量/60%、溶解氧/83.3%
水质目标:五类
实际水质类别:劣五类,未达标
主要超标项目/超标倍数:氨氮/3.9、总磷/0.4、溶解氧/0.1
各指标与上年同期比较:氨氮/122.1%、总磷70.1%、化学需氧量/135.4%、溶解/13.7%
统筹:郭启明
采写:郭启明邵凡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