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社工流失率**不下,**拟修订制度,增加社会工作员,丰富职业路径,另外,规定申请购买服务经费的社会组织要有一定比例的职业社工。对此,圈内人士陈永杰撰文指出,提待遇、守专业乃留住社工之道。而进一步来看,无论是提待遇、守专业都面临着观念层面的极大阻碍。
论述之前,有必要对社工的高流失率做一番说明。和其他行业比较,社工的流失率也许算高;但跨地域来看,其实是一个行业普遍现象,比如东莞近年来的社工流失率一直在20%左右。考虑到社工群体的年龄特征,大部分是85后甚至90后,这个数据有合理的一面: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是跳槽可能性较大和社会地位偏低的一群,频繁跳槽似乎也说得过去。
当然,社工流动偏大毕竟是行业发展不成熟的表现,需要通过提高待遇和恪守专业来留住社工。不过,这两者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观念的制约。说得通俗点,就是对社工“值多少*”和社工“该做什么”怎么看。
先来看价格的问题。*先,社工提供的是服务,而非产品,坊间也没有公认的价格基准线,但就目前来看,社工的价值被低估了。月入3500元?这和流水线普工的工资相差无几,这显然不是“技工”,更别说是“人才”的待遇。作为一个参考,社工的薪酬应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薪酬的中位数。需要懂得,社工可以扮演一个缓和张力的角色,在**和公众之间充当媒介和缓冲。比如,一场劳资纠纷可能让讨薪者冲击**,而在社工的介入下或能和平解决,你说社工该值多少*?
再看该干什么的问题。实践中,无论社工项目还是岗位,都不同程度地面临行政化倾向。由于**的力推,很多时候社工该干什么不得不听从于各个用人单位。很多部门负责人把社工当做人力资源补充,社工就要以**部门的需求为本。于是,导致社会工作的泛化和**化,导致社工的作用不能发挥。由此可见,要真正发挥社工价值,给其一个良好的成长和成才环境,就必须尊重社工的价值,将社工服务下沉到社区、基层和民众,而不是为部门服务,这才能让社工有更多展示专业的机会和空间。
综上所述,不走出观念上的误解,要想给社工涨薪和专业舞台,压根就是一句空话,而留住社工也就近乎呓语。胡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