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茶话 人文惠州
1984年博罗公庄镇陂头神村一老农建房子挖墙沟时,锄头下碰到一件硬物。于是,被誉为博罗博物馆镇馆之宝的七件青铜编钟出土了。据黄观礼主编的《博罗文物志》记载:“这七件编钟的重量分别为10.75、8.9、5.9、3.2、2.75、2.15、1.8公斤。均作高甬,甬部中空,斡旋齐备。每面各有十八个细长的枚。背面无纹,舞面及正面篆部、鼓部均饰勾连云雷……”
从编钟照片上可清晰看到,这七件编钟还有供给甬钟装木柄时固定木柄加栓的“栓孔”。其中五件的勾连云雷纹饰被磨得不见踪影。这是为什么呢?惟一的解释只能是,这七件编钟,并非古代贵族祭祀或宴飨时享用音乐所使用的**品,而是装上木柄后扛着行军用的军用品。由于*大与次大的编钟音调低沉,用得较少,所以纹饰扔在。而小编钟声音激越,屡屡被“号兵”握着打击,所以纹饰已经被“号兵”的手磨去,以至光滑可鉴。换一句话说,这七件编钟,当年实际上被当作“编钲”用。
《诗经·小雅·采岂》曰,“钲以静之,鼓以动之。”为军中发布信号、约束步伐之用。“编钲”七件套可以演奏音乐或发出明确信号,与近代军号的意义相近。认真想想,握着“编钲”的“号兵”,平日里就跟握着红缨枪的儿童团一般,所握部位恰恰是“编钲”的甬部,久而久之,甬部的纹饰自然就不存在了。
那么,古代的公庄又何来军队呢?北方乡村大多以“庄”为名,这种现象在岭南地区却并不多见。但《博罗县志》有“九月,黄巢自闽过县境,入广州”的记载。修志者曾雪凡在此事略后有注明:“县中相传公庄洞有黄巢石像,石湾有黄巢墩。”公庄人自古喜欢吃辣,与东江流域的饮食习惯截然不同。会不会黄巢的起义军真的来过公庄呢?□徐穗辉
本版来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报立场无关。投稿邮箱:ndhzp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