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风云:段祺瑞之孙段昌义黄埔从戎 淮海战役身负重伤

2014-12-02来源 : 互联网

  段希龙手持父亲段昌义的照片。

  扫描二维码  可看相关视频

  1952年段昌义和张孝怡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婚礼。前排右三为证婚人陈诚,前排右二为介绍人陈继承(前南京卫戍司令)。

  段昌义当年任预8师师长的戎装照。

  第十八期

  1949年9月30日,***招商局“海辰”轮满载着数百名怒潮学子。轮船驶离汕头港,穿过台湾海峡,3天后抵达基隆18号码头。

  在淮海战役中“死里逃生”的段昌义就在这艘船上,从此,再未踏上大陆的土地。

  “这个孙子长大了跟你去当兵”。段祺瑞曾将孙子段昌义“托付”给***。此后,段昌义进黄埔,入军旅,官至台湾澎湖防卫副司令,退休后终老于美国。

  长子段希龙说,“他很在意淮海战役之败,不愿回大陆……”

  挫折

  淮海战役成为段昌义一生的转折,战败被俘后又渡海赴台,卫戍澎湖,从此终生未还

  1948年10月,淮海战役,黄维指挥的十八军被重兵包围于双堆集,激战28天,**弹尽粮绝,拼死突围,伤亡惨重。段昌义此时任黄维12军团十八师参谋长。

  “是时战况极为激烈,双方伤亡极为惨重,而我军补给,又均未能顺利依限到达,陈毅及刘伯承部队,层层包围我军,形势迫切,息息可危……唯援军受阻,粮弹不济,‘匪军’包围圈又日益紧缩,我军终于十二月十五日晚奉命突围,是夜皓月当空,光华如画……”***陕籍骁将胡琏七**寿时,段昌义作文祝寿,文称“胡公伯玉将军,为余追随*久之长官,伯公*军严明,令出必行,秋毫无犯,部属视若**”。

  这是能找到的段昌义对淮海战役仅有的回忆。

  是役,**伤亡被俘55 .5万人,段昌义也身负重伤。“段到后方军医院,医师动手术从他身体内取出十多个碎弹片,诚可谓大难不死。”

  实际上,段昌义一度被俘虏,但后来却“离奇逃脱”。

  段祺瑞*小的嫡亲孙女段慧敏年近80,她依稀记得,家人在战后的报纸上,得知段昌义被俘的消息。

  不久,她还看到了段昌义寄给大姐段梅的一封信。信中说,肚子中了炮弹,一时动不了,等到南京大解放以后再去做手术。

  电话里,段慧敏对喃喃言语,“以为做完手术会回趟家,后来听说去了台湾。进黄埔后,他就再也没回过家……”

  1949年9月30日,***招商局“海辰”轮满载着数百名怒潮学子前往台湾。段昌义也在船上。陆军第十二兵团“怒潮学校”是内战末期由胡琏创办的一所军校,校长柯达芬,段昌义时任第二大队大队长。

  段希龙不清楚父亲如何“死里逃生”。

  “国、共两兄弟的争斗也波及到了段祺瑞家族,很有趣儿,段家既出了段昌义这位**司令,又出了另一位**司令。”段祺瑞重孙女段殳的一篇博文里说,段祺瑞的侄儿段宏纶解放后曾任****司令,段昌义在淮海战役中负伤,被俘虏,得到了他帮助,“毕竟血浓于水”。

  对于这段故事的真伪,段希龙不置可否,“有可能,但作为军人,他不太愿意提。”

  “为什么放他走了?这不是一般的你死我活,一定有相当的感情。”唐矼熙与段昌义有60年之深交,曾受其鼓励,加入黄埔军校第十九期,现任旅美黄埔同学会副理事长。1946年他到台湾,未参加国共内战。“跟日本人打仗**不一样,看到战壕里死的都是自己的同胞,这种心情很艰难,淮海战役被俘,不能简单地看做被俘。”

  此战败后,段昌义自剃光头,以寓洗面革心,奋发图强之义。

  胡琏的《悼李光前团长》中谈到,“徐蚌之败,我将校陷匪者众,四月之后,李光前脱险归来,沉默寡言,不怨不尤,其知耻图雪之情,与刘次杰、段昌义等相通,予固知其内心之痛苦与积意……”

  身世

  段祺瑞把段昌义“托付”给***,他也成为段祺瑞家族留在***军中的代表

  2014年10月的**,在台北福华酒楼客室里,段希龙带来厚厚一叠材料,有关父亲的资料仅零星片段。

  然对于祖父段祺瑞的历史,台湾生长的他,则脱口而出了然于心。

  段希龙为段昌义长子,是美国U C LA土木工程博士,现在台湾淡江大学教授建筑结构设计及地震工程。

  段希龙从小听父亲段昌义说,他母亲是德国人,过世得早,从小由奶奶(段祺瑞的继室张氏夫人,袁世凯义女)抚养长大。

  高中时段昌义勤于锻炼,练得一身肌肉,每次回家就冲奶奶鼓起臂上肌肉让她摸一摸。奶奶总说,“嗬,瞧这孩子。”再给他些好吃的。

  1916年段昌义出生,他的档案里写着“籍贯安徽合肥,祖父段祺瑞,父亲段宏业,母亲段秦氏……”(注1)。

  “我的父亲你们可能不知道,但我的祖父你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他是段祺瑞。我的名字是祖父所起。”一名叫殷小龙的军人回忆,段昌义在台湾任***陆军第十三师三十八团团长时,与新兵见面时如是说。

  他的身世存有争议。

  段慧敏对说,父亲段宏业对外称段昌义为自己和德国媳妇所生,但实际上他是段宏业的义子(为其二姨太的妹妹所生),从小在段家长大。

  今年修订完成的合肥段氏宗谱续修中,段昌义的身份写为“义子”。

  “大家都把他当亲兄弟看,一直很承认他。”段宏业去世后,段昌义也分到一份家产,是不多的股票。

  段祺瑞,“北洋三杰”之一,赫赫有名的“民国总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胁迫其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被严词拒绝。1933年,***派专使持亲笔信到天津拜见段祺瑞,恳请他“南下颐养”,隆重礼遇。

  ***曾说:“我亦保定军官学堂学生,段先生是我的老师。”段祺瑞南下上海的三年间,***对段始终十分关心,除供应一家生活上所需,每月另致送一万元供其使用。段祺瑞去世后,南京国民政府明令表彰其功勋。

  “这个孙子长大了跟你去当兵”。抗日前夕南下后,段祺瑞把段昌义“托付”给***。

  1935年7月,20岁的段昌义在北平考取黄埔军校12期,到南京复试入学。入校后,他选择的专业跟段祺瑞一样,编列炮兵科。与后来担任台湾“行政院长”“国防部长”的一级上将郝柏村是同学。

  段祺瑞在德国学习炮兵时,曾整理一份资料笔记,内里记录计算炮弹射程、目标、角度、速度等公式和几何数学,他将它送给了段昌义。并“傲娇”地对这个孙子说,“天下的数学都在这里面了……”

  段昌义可能是段祺瑞后人中惟一当兵的。他从小被段祺瑞送进陆军成达军事学校。段昌义从军后拿到的第一份薪饷,寄给了祖父。“像是支票一样的,曾祖父把它放在桌子的玻璃下压着。”段希龙说。

  性情

  中德混血,精通马术、足球。作为军人,段昌义信奉“直”与“忠”,***辞世时,他跪地送行

  身高1 .7米,褐色眼睛,高鼻梁,中德混血……英俊翩然的段昌义在军中总是引起异样的目光——— 他常被误作外国人。他每每极力“澄清”。如果当面说他像外国人,他会和你较真,家人友人亦不敢轻易提及。但在60多岁时,他专门请老师教学德文“*后会一些基本的交流。”

  1916年出生的段昌义拥有一半的德国血统,精通马术、游泳和足球,在军中尤显与众不同。加之是段祺瑞之孙,受到***器重与重用。

  毕业后他留校任15期区队长,在抗战、内战中数次负伤,历任团长、18军副参谋长、黄维12军团18师参谋长、师长、副军长。

  唐矼熙对多年前段昌义带领足球队对抗英国人的比赛,印象深刻。段昌义是南开中学校队队员,到黄埔军校后任足球队队长。

  1942年秋冬,成都府南河畔的华西大学足球场上,时任十七期炮二队上尉副队长、足球队队长的段昌义带队,与英国皇家空军足球队展开了激烈角逐。*终黄埔军校队以五比三击败了英国皇家空军A队,夺得冠军,军中反响甚远。

  段希龙和弟弟段希骏继承了父亲的基因。身材高大,眉目间仍能看出几分“德国”味。段希骏更是满头金发,从小到大都是篮球校队队员,任何运动信手拈来上手精通。

  段希龙印象里,父亲感情丰富,但不善表达。十岁以前家人很少见到他,他总在军中,长时一年只回家一次,谈话机会并不多。他骨子里有很强的德国性格,做事严谨、井井有条。

  小时候,段昌义让段希龙来摸自己腰肚皮右后方的“硬块”———一个弹片,是他在淮海战役中的负伤。“能摸到硬硬的,一颗子弹打在肚子里,战场上医疗条件很差,一直没有取出来。”

  父亲让孩子们看他的伤疤,他身上有刀砍的疤、火烧的伤、两处子弹印,“很大一个刀痕,这样劈过来……”

  战场场景,段希龙也有些许听闻。

  冲锋上阵时,子弹“嗖嗖”地从身边飞过,战友随时就倒在身边……“向前冲,做好战死的准备,但心里要有一个信念,我不会被打死。”

  三十载戎马生涯,段昌义从未和孩子们谈及淮海一战。

  晚年在台湾时,有一次他觉得腰部痒,伸手抓一抓,竟是弹片,刮破皮跑出来了。

  台湾国史馆人事档案中,服务机关评价段昌义,“思想纯正,性情平和,实践笃行,卒励奋发,负责尽职,协调圆满”。

  “他是一个纯粹的军人。”段希龙认为,父亲是真正“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的典型。

  在段昌义的档案自述中写道,“余之经验为虚心努力,知耻负责,为不可缺少。余之条件,凡能具备军人之武德精忠报国,才是典型的能够为人师表,可以完成艰巨使命的革命军人。”(注2)

  忠是他一生的信念。

  段希龙兄弟对于***的评价并不高,一开始,他们常为此和父亲争辩:我可以告诉你***做的100件错事。

  但段昌义反驳,“没有用,就算他做了一千件一万件错事,对我们来讲,***就像我们的父亲一样。”

  唐矼熙记得***辞世时的一幕。“段昌义哭得一塌糊涂,甚至跪在地上送他。”

  游离

  在台湾政*生活中,他逐渐成为一个游离的“边缘人”。姑父陈诚失势卷入政变风波后,更是如此

  1991年,段希龙第一次回大陆寻根。

  飞机落地北京机场时,他激动不已。尽管那时候的北京机场与美国相比,还有点儿“寒碜”。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王兆国在中南海紫光阁接见了他,并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宴请。

  此行,他特意去了北京朝阳门仓南胡同5号段祺瑞故宅老段府,又在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和铁狮子合影。

  当时门口立着“三·一八惨案发生地”的石碑和标牌,他心里很不是滋味。“现在已经还原了很多当时的情况,和石碑上描述的相差很大。”

  在台湾,段希龙从不主动提及背后的段氏家族。“年轻人不太知道段祺瑞。”

  1949年段昌义只身赴台后,直到1952年,36岁的他才与小11岁的张孝怡结婚。张孝怡出身名门,祖父是湘军名将杨昌睿,外祖父是著名教育家书法家张百熙。时任台湾“副总统”陈诚、夫人谭祥则是她的姑父、姑妈。两人婚礼在当时台湾*高档的圆山酒店举行,陈诚亲自主婚。

  在台湾,段昌义先后任陆军第十三师三十八团团长、国防部高参,陆军步兵第六八师副师长,陆军第一军参谋长,陆军预备第八师师长等职,1962年晋任少将。

  在军中,段昌义并没有得到很快的升迁拔擢。“***对父亲当然有一层比较深厚的关系,但他也有戒心。”段希龙说,当初***选择侍从官时,段昌义和郝伯村同为候选人,*后他的选择是郝伯村,郝后来担任台湾“行政院长”、“国防部长”,为一级上将。

  陈诚失势后,段昌义一度受牵连,被怀疑参与一次政变而调查。“后来都澄清了,没有这回事。但父亲对这件事很不高兴。”

  他的侍从官*佩服段昌义的廉洁。当时军中福利社要拿钱送给他,是薪水的好几倍,被他拒绝。但任何一个士兵军官有需要,他会立刻拿钱帮助他们。段昌义身后只留给后人一栋政府分配的房子。

  “曾祖父是清廉,父亲以他为榜样,跟他一样。”到台湾很长一段时间,家里生计是靠张孝怡娘家资助。

  婚后,北大教育系的高材生张孝怡辞掉了工作,一直在家相夫教子,两人感情甚好。“晚年,父亲常觉得对不起她,没有让她获得应有的一切。”

  段昌义于台湾澎湖防卫副司令任内退伍,之后先任职于台北市政府参事,后应友人之邀受聘于环亚集团担任大总建设董事长,1995年**退休后,偕妻赴美。

  大陆的段祺瑞后人曾多次赴美看望他。在洛杉矶,段祺瑞的后人有不少,包括段祺瑞之侄段宏纲的子女。

  他屡有参加旅美黄埔同学会活动,黄埔军校12期入伍50周年纪念特刊中,他写下了《万里赴长征》,其中有一句:“沙场染碧血……照在民族生路上,灿烂辉煌。”被军中人称赞,“大有其祖段合肥(即段祺瑞)意味”。

  2000年4月,段昌义因心脏病逝于美国,享年84岁。

  33岁他随军赴台后,再没回过大陆。尽管有许多次机会。

  “他很在意这个事情(淮海战役),说不愿意回大陆……”段希龙说。

  6年后,他挚爱的妻子张孝怡作古,俩人的骨灰相伴安奉于洛杉矶玫瑰墓园玫瑰陵。

  身后

  段昌义的两个儿子未再从政从军,都在大学当教授。段希龙说,他厌恶政党,但爱大中华

  段昌义一直希望中国统一。

  两个儿子高中时,他就要求他们加入***。此后三四十年,段希龙从没有报过到,父亲对此多有指责。

  “我很讨厌政党,非常厌恶,我是强烈的大中国主义者,热爱中国和中国文化。”段希龙兄弟远离政坛。

  和他一样,弟弟段希骏也在大学任教,为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教授,是导电混凝土发明人,结构防爆专家,曾担任海湾战争顾问,这几年常到大陆高校讲座。

  这些年,段希龙往返大陆的机会频繁。“在大陆,很多人对我的身世都很重视。”他还明显感到,人们对待段祺瑞的态度与评价有所好转。

  好几次在酒桌上,有人听闻他是段祺瑞后人,立马站起身,很认真地端一杯酒敬他,“很敬佩你的先祖”。“他们态度很诚恳,我确实深受感动”。

  2003年前后,他带母亲回了她的母校北大和南开,还带着太太和女儿见了段家很多亲戚。

  1913年,留学德国回来的段祺瑞,曾在河北石家庄井陉正丰煤矿主持设计了中德合璧的建筑群——— 段家楼。

  2012年9月,段希龙第一次参观段家楼,就对该建筑产生浓厚兴趣。“这对于我和家族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他希望将来有机会投资做成一个历史旅游地。

  刚到台湾时,段昌义一家住在新生南路和忠孝东路相交附近,那儿一块很大的空地,别人想以两万台币卖给他。段昌义干脆地拒绝。

  他和当时很多***将士一样,相信退守台湾只是一时之计,很快会“反攻大陆”,不需置地。

  这个信念,直到晚年才破碎。60多年过去了,那块原本荒凉空旷的土地上高楼拔起,地价已超过20亿台币。为时已晚。

  段希龙说,“父亲母亲都是被这个时代所牺牲的,在大时代洪流中,他们没有选择。”

  (注释:1、2台湾国史馆“总统府”人事登记卷129000121141A )

  专题顾问

  李杨(广州市社科院黄埔军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研究员)

  参考资料

  台北“国史馆”档案

  胡琏:《悼李光前团长》

  谢辉煌:《对段大队长的追思》

  殷小龙:《我所知道的段昌义将军》

  张儒和:《悼念段昌义将军逝世十周年》

  段昌义:《见危受命临难不苟———(胡琏七十祝寿忆文)》

  张放:《世界诗坛》发表的《前人种树》

  黄哲嗣:《黄埔杂志》发表的《中央军校与盟军的一场足球赛》

  总策划:

  王海军 龚慰 王景春

  总统筹:王莹 刘丽君 李艳

  田霜月 王卫国 刘伟

  分组统筹:高龙

  采写: 贺蓓

   刘锋

  摄影/翻拍: 陈辉

标签: 深圳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