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接触非遗的机会

2014-12-06来源 : 互联网

茶掌柜

(观察)

近日,广东省第四批非遗传承人名单出炉,佛山再增12位**非遗传承人,总数达47人,其中半数60岁以上,*老的达92岁高龄。这种“荣耀”背后,更该是一种对濒临灭绝的警示和记录留住的责任。(见本报2014年11月26日报道)

佛山作为传统文化积淀的厚重之地,目前为止已拥有14项国家非遗项目,在广东省内仅次于广州。为此欣喜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注意到一个现实,那些身负民间绝技的老人已渐渐老去,目前已有4项国家非遗项目由于传承人去世而无法“传宗接代”,龙舟说唱、佛山彩灯、佛山十番、狮舞、粤剧、人龙舞等技艺因为没有传人而正在黯淡。老传承人已入耄耋之年,但他们的手艺却没有像名声一样广泛流传下来,当这批**离去,谁来传承这些无价可沽的技艺?

笔者曾经采访过一位在南风古灶内开设工作室的陶艺**,她告诉由于捏陶需要从小学起、耗时耗力,就算她想教也没有人愿意带自己的孩子来学。这位**在短短五分钟之内就可以用陶泥捏出一只栩栩如生的仙鹤,引来不少路人围观,但是却无人愿意花上数十年来学习这样一门不讨好的技艺。如今社会,什么*吃香、*能挣*就学什么的功利思想深入人心,捏陶、学画、讲古这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却备受冷落,在这种功利的价值观下,许多孩子或精通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或熟练掌握几国语言,在升学考试、出国留学等场合加分得奖,但真正来潜心学这些“无用”传统精粹的少之又少,更遑论在他们之中找到***的传承人。要救非遗,就得先改掉普罗大众这种功利的学习思想,在社会树立一种真正尊重非遗的风气,给孩子们一个接触非遗的机会。

事实上,孩子们对传统技艺并非不感兴趣,笔者就曾见过不少学生对石湾陶艺十分热衷,参加DIY花卉、人物、蛋糕等等制作。而作为传统广府文化精髓的南派花毽,在广佛两地毽友的努力下,已走入多家小学,这项起源于明清的传统运动极大地启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在帮助孩子们锻炼的同时,也将其自身流传下去,两全其美。但不少毽友称,往往家长会以学习负担重隔绝掉孩子与花毽的联系,认为其“无用”。根据***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遗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以下五项: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而那些在非遗方面有着**造诣的人更是被称为“活着的人类**”。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接触非遗文化,不仅对自身而言是极大的熏陶,在民俗、礼仪、自然认知上也能开发新的想象,对未来的人生大有裨益,焉能说“无用”?只关心短暂的那一点学习时间或成绩,未免目光稍短浅了些。因此,笔者建议学校和家长都应多**机会让孩子与非遗艺术接触,或带他们看狮子舞、听粤剧、学捏陶器,或让这些大家走进学校手把手教孩子们,都比让非遗艺术白白地断送在没有传人上强。

即便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如今社会上大学生遍地皆是,但毕业后所领工资往往不如一些专攻技艺的蓝领,若是真的学好一项传统技艺,作为非遗传人也未尝不可成为高富帅。笔者所接触到的各个非遗传人,大部分作品都受到**,更有应邀出国展示中华文化而名声大噪的。一言以蔽之,要拯救非遗,就请人们收起功利的价值观,让孩子们多一点和非遗接触的美好经验,于他、于它都是极为珍贵的**。

(王宣)

标签: 佛山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