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的是,冒牌官员那么吃香

2014-12-11来源 : 互联网

惠声惠色 点击热点直击要害

围观:一名五旬男子在惠州冒充公安局刑侦处长骗财骗色被批捕,广东省检察院12月1日通报该消息,此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通报称,该男子以“公安局刑侦处长”的身份骗得经营麦地开心休闲港的朱某玲的信任,并确立男女关系,接下来一年多以各种理由分21次向朱女士借了250500元,然后突然杳无音讯。据承办该案的检察官介绍,犯罪嫌疑人本名谢某生,谢君豪是其行骗时使用过的伪名,湖南人,50岁,初中毕业后到惠州平潭机场当兵,1991年12月退伍后帮别人开车,后在惠州、东莞等地先后从事过保安、建筑、卖青菜等工作。出处:12月1日,中国新闻网

骗,是一门古老的行当,但手法各有不同。反差*大的两种行骗手段无疑是“装乞丐”和“扮官员”,前者以可怜兮兮的伪装骗取同情心,后者以权*交易许诺信任感。装乞丐要搭上尊严,扮官员貌似还使自己显得更有尊严,所以,扮官员行骗**高大上,符合社会对权力的想象,也就更加经久不衰。明清两代的笔记小说中,记载了许多当年盛传一时的冒牌官员骗局,个个着轻裘,跨肥马,把自己拾掇得有模有样,然后骗小官,骗百姓,骗财,骗色,频频得手。

时至今日,头顶“官员”称号四处招摇撞骗的案例仍屡见不鲜。从个人被迷惑到集体掉陷阱,骗子们游走江湖,深谙个中三昧,可谓屡试不爽。*新个案就是这名自称“惠州市公安局刑侦处长”的退伍兵,以虚构身份和地皮生意,骗了一个休闲中心经营者的感情和金*,也骗了一个出租司机的长年免费接送和数万元的捞人费。屡屡有人掉进同一个圈套里,我不禁犯迷糊,到底是受骗者*多人傻,还是行骗者演技太好?

冒牌官员固然胆大,但也不失自以为精密的算计。前段时间,有人以“我是你**”的电话骗局,骗得惠州两名公务员各5万元。警方破案后,在嫌犯出租屋内发现了一份手抄诈骗教程,教程设计了几个行骗步骤,能一定程度让被骗者以为是配合**行贿更**别**。我曾强调,这俩公务员的问题不是出在智商上,而是心态上。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公务员之所以那么容易上当受骗,说到底还是受了官本位思想的蛊惑,坚信攀附权力是一项“******”的事业。“猜猜我是谁”的流行骗局可视作一面镜子:骗子假冒老同学借*,你上当了至少还证明你仗义热心,可是假冒**向你借*行贿更**别**,你还上当了只能说明你不是助纣为虐就是鬼迷心窍。更进一步的质疑是,公务员之间按照级别逐级行贿到底是官场潜规则,还是这俩上当受骗的公务员自认为深谙官场潜规则而想象出来的?

但不管如何,电话骗局终归走的是不敢近身的套路,而现在,冒牌官员公然现身,与“猎物”把酒言欢,花前月下,**无数,进一步则上演了欲擒故纵的好戏码。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不论遇到什么事,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找到熟人或者官员帮忙处理,在他们心中天大地大也没有权力大,只要有当官的撑腰,什么事都能摆平。这正是冒牌官员行骗得逞的社会基础。行骗者洞穿了社会上大多数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盲目崇拜乃至迷恋权力与身份的嗜好。

冒牌官员利用人们以权力和利益在“人情社会”下互相交换的便利心理进行诈骗,只是遵循了骗术的古老法则。但多少年来,人们觊觎权力的官本位思想没有改变,骗子的骗术也基本无须与时俱进,几乎拿来就用,一用就灵。和明清时代的假冒官员骗术相比,社会基础固然没有大变,但权力约束的力度似乎也大同小异,因而导致了相同骗局的盛行不衰。说到底,现如今的官员及其关系网、朋友圈所掌握的权力仍然太大,只要接近他们就能获得巨大的政治利益或经济利益,即使有人上了“假权力”的当,仍有更多人飞蛾扑火一样,只为得到“真权力”的加持。

我们说了这么多的权力监督与制约,讽刺的是,古老的骗局依然流行,冒牌官员还是那么吃香。于是问题来了,冒牌的尚且如此吃香,要是如假包换的官员呢?□末丛

标签: 惠州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