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澳岛上追蜂的人

2014-12-28来源 : 互联网

杨万洋是吉林通化人,*近一直有老顾客打电话来问冬蜜下来没有。从2003年上淇澳岛至今,从*初的饥一顿饱一顿,到现在拥有上百群蜂,他觉得日子好过起来了。杨万洋说,养蜂那么多年,**都是支持的,碰到麻烦一般是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利益冲突。在淇澳岛做熟客生意的他,想学着搞电子商务,用电脑卖蜂蜜。

珠海的淇澳岛上,有一群养蜂人,他们住棚屋、打井取水,烧柴做饭,像极了自己所养的蜜蜂,向自然汲取花蜜,也反馈着自然需要的东西,过着一种与自然*接近的生活。但是,这项“甜蜜的事业”还是透出苦涩。如何在珠海合法、安心地养蜂,他们一直没有找到答案。

杨万洋:东北养蜂能手的南迁路

face

人物:杨万洋

年龄:63岁

籍贯:吉林通化

愿望:学习网络销售

杨万洋今年63岁,在老家的时候就是养蜂能手。上世纪90年代末,他跟随当地某蜂业公司**到过广东考察,2000年春,他看到广东省农业部门**呼吁全国养蜂爱好者到广东养蜂的电视节目,于是把蜂场搬到了中山。

辗转多地

“东北养蜂一般都是采椴树蜜,冬天时间太长,越冬管理做不好的话,整个蜂场就没了。”老杨说,广东气候条件适合养蜂,四季常青,蜜源也充足,春天有荔枝、乌桕,秋天有桉树,冬天还有冬蜜,“中等年头采到两种蜜就够了。”

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利润。老杨说,在北方养蜂,都是由蜂业公司直接收购,价格很低,“10多年前,蜂蜜收购价2.6元/斤,糖要2.9元/斤,蜂蜜还抵不过糖*。”而在广东,蜂农可以在路边零售蜂蜜,收入更高。

2000年,带着广东省农办的一个电话号码,老杨开始在中山三乡茅湾大桥附近养蜂。有一次,城管来“找麻烦”,把他多余的蜂箱拉跑了,手中电话号码果然起了作用。省农办的**告诉他,当时的中山市副市长吴章贺每月18日在**局接访,有事尽管去找他。老杨找到了吴章贺,吴了解情况后,帮老杨把事情妥善解决了,蜂箱也还给了老杨。

这之后,老杨辗转中山神湾菠萝市场,也遇到过一次麻烦。“当时城管人员拎着我脖领子到定西村委会,叫我拿500元*,正在吵的时候,村支书出来问是什么事情,问明白以后书记说谁叫你们这么干的。”老杨说,后来他搞明白了,有村民的儿子也养蜂,于是盯上他,找他麻烦。

老杨感觉到,广东各地**对蜂农很友好,引发冲突的主要原因多是养蜂人与本地人之间潜在的利益纠葛。

定居淇澳

2001年,老杨还去过番禺和江门,被人偷狗、偷蜂,不得安生。2003年,他在中山港大桥收费站附近呆了一段时间,冬天,就来到了淇澳岛。

“淇澳岛是珠海*适合养蜂的地方。”老杨至今还感慨10年前的淇澳岛*安非常好,对植物不施农药,加上背山面海,蜂场设在路边小树林里,夏日遮阴冬日防风,温度适宜,台风天在蜂箱上压块大石头就基本没损失。

光有这些**条件还不行,淇澳岛有充足的蜜源吗?

答案是肯定的。岛上春天可以打乌桕蜜,冬季蜜源主要有鸭脚树和野桂花、野茶花等,淇澳岛上这些植物遍山都是。

在广东养蜂10余年,老杨和老陈对广东“蜜客”的喜好也掌握了十之八九。陈水泉说,鸭脚树蜜浓度高,降*清热***,带点苦味,适合南方人。老杨了解更详细,他说,鸭脚树的树皮、树根都可以做凉茶,鸭脚树蜜带点苦味,但苦过是甘甜,保存得好的话,十年八年都不坏。“来我这买蜜的有四川、湖南、湖北人和本地人,本地人从来不讲价,有的一次买50-60斤。”老杨略带得意地说。

不过,老广豪客也有“不识货”的时候。有一年,老杨从浙江进了一些蜂王浆来卖,进价80元一斤,他标价120元,结果老广们认为“不靓”,非要去买四五百一斤的。

今年冬天,气温低,风大,虽然熟客不停打电话来问,但老杨和其他蜂农都还没开始打冬蜜,都盼着天气快些好起来。

养蜂为乐

车子进入淇澳岛,刚下淇澳大桥的左侧山前,就是老杨的蜂场。蜂箱整齐地排列在一片疏林中,正是养蜂的好地方。蜂场边一个隆起的小山包上,就是老杨居住的棚屋。屋前,睡着一只不会叫的狗,屋后有个小小的柴棚,一堆柴*码得整整齐齐。老杨说,他在山上打了一口井,用水泵抽水上来引到屋边,用电是靠旁边农庄接过来的电线。

淇澳岛11年,老杨基本上都是一个人过的。在老家养蜂之前,他做的是砍树的工作,挣不到*,跟第一个妻子离了婚。后来又结了一次婚,但是与妻子经常因为经济问题扯不清楚,再次离婚,只身来到广东。“1997年的时候,我打了1万斤蜜。”开始养蜂后,能挣点*,有一年冬天,老杨想着回家给女儿和前妻弄点柴*。2008年,小女儿结婚,他也回老家了。老杨说,女儿们撮合他和第一个妻子复婚,2011年冬天,前妻跟他来到淇澳岛,但是一开春,挨不住热和蚊子咬,又回去了。“我很佩服老陈的老婆,在岛上住那种破屋子,没叫过苦,一直跟着他。”

老杨说,如果自己有个儿子,绝对不让他养蜂。“有句话说,养蜂的人也是神仙、老虎、狗”,蜂蜜卖了*,什么好吃吃什么,像神仙似的;在外面跑场,喝酒、打大雁,像老虎一样;一旦没*、没蜜采,整天住在帐篷里,跟狗差不多。

眼下兴电子商务,很多年轻人开网店卖蜂蜜,老杨也想学学,但是找不到人教他。

韦祖强:帮人打工不如自己干

face

人物:韦祖强

年龄:60岁

籍贯:广西平南县

愿望:再养几年就回老家了

下淇澳大桥后,顺着大路往里走,左侧沙丘遗址公交站后面也有一处蜂场,那是广西人韦祖强的。韦祖强经历了自己养蜂、帮私人**打工、帮蜂业公司打工的各种形态,如今在淇澳岛定下来,准备再干几年干不动就回广西老家了。

韦祖强今年60出头了,他说,从十六七岁开始就跟着上海人学养蜂,可以说走遍了全国。“1980年到1985年,我就在西北打转,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苦得不得了,没*回家。”他说,上世纪80年代,国家很重视养蜂业,不论在哪里,一出蜜就有供销社来收购,虽然价格低,但是养蜂人还可以优先领布票、每天干活有工分、有补助,待遇不错。

后来,老韦也给私人**打工养蜂,他只求开心,并不看重*的多少。但是,经常碰到一些地皮流氓的敲诈勒索,日子苦不说,还很多麻烦。

1997年,韦祖强结识了宝生园的老总,并认识了杨万洋。2003年-2006年,他在金鼎珠海宝生园管理蜂场,相当于公司的员工。“每个月1300元,还不包吃。”这类工作,蜂蜜全归公司,自己拿死工资,也没劲。2006年,韦祖强也搬到岛上自己干了。“淇澳岛上有很多零星蜜源,不喂糖、不喂粉,蜂群也能维持繁殖。”此外,这里的零售价格和销路也很有吸引力,韦祖强说,中等年头,荔枝龙眼蜜可以收2400多斤,毛收入7万多元,扣除自己吃饭、抽烟、喝茶以及买粉买糖的成本,比给宝生园打工赚得多。“宝生园不找我们收购蜂蜜,北方价格低,他们都去北方收购。”

养蜂条件太艰苦,老韦的老婆和女儿都在老家。他用太阳能蓄电池储电点灯,五六块*的肉分两天吃。现在上了点年纪,身体也觉得不如从前。“*难的就是上树去收蜂。”蜜蜂自然分群时,老的蜂王会带着一群蜂飞到树枝上建蜂团,这时候,老韦就得拿着一个帽子样的箩筐,叫取蜂器,爬到树上把蜂带回来。

“再干几年,干不动了就回老家。”老韦说,在老家买了医保,社保买不起。

陈水泉:儿子侄子想当徒弟

face

人物:陈水泉

年龄:66岁

籍贯:广西梧州

愿望:教儿子、侄子养蜂

陈水泉的蜂场更靠近山边,他的蜂箱随坡摆放,一家人住的屋子靠在通往红树林保护区的一条路边。今年夏天,老陈和老杨到从化去打荔枝蜜,但天气不好,一两蜜都没有打到。11月中旬,眼见冬蜜就要下来,高新区城管部门发出书面通知,称其房屋属于违建,要求自行拆除。12月中旬,城管方面通知其在屋前种几株灌木,事后便没有再找过来。

这事以后,陈水泉一家就到处打听怎么才能“不被赶”。儿子陈金峰也去珠海市农业管理部门咨询过,得到的答复基本都是“不清楚”。

根据农业部2011年出台的《养蜂管理办法(试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养蜂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划的养蜂管理工作。养蜂者可以自愿向县级人民**养蜂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免费领取《养蜂证》。目前为止,摄影:陈坤荣

标签: 珠海新闻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