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桂穗香村,收获的头菜被摆在堤坝上晾晒。
小寒,在粤北连南的山坳中,细雨绵绵,雾气冰冷,相比于顺德,称得上苦寒。如果这天在顺德,讲究的家里定必会备上一煲伴着腊肠、香菇的糯米饭,不过在英德扶贫的顺德人则没那么多规矩和条件,虽然同在广东,但200公里的距离足以放大味觉上的不适应,或许只有一罐自制的顺德头菜可以解决。
异地扶贫捎上头菜
容桂穗香村,是容桂*早种植头菜的地方,顺德人习惯将这里出产的头菜称为“和味正菜”,也叫“淡口头菜”,头菜成为了顺德人必备的配菜之一。
1月初的一个清晨,村民李洪彬将一罐头菜塞进背囊出门了。此行的目的地在200多公里外的英德市石灰铺镇。一年半前,顺德对口英德、连南的第二轮扶贫工作启动,年近40的李洪彬担任容桂街道驻英德扶贫工作组组长。
李洪彬行囊中除了头菜,还有妻子自制的辣椒酱,这一辣椒酱也是在自家菜地上所种出来的。这两种食材将是李洪彬和组员未来一段时间里能品尝到的家乡味道。
李洪彬和组员自2013年6月开始进驻英德。他们面对的,是以汉族为主的客家人,当地人口味偏咸、油重。这样的饮食习惯,让初来乍到的顺德人很不习惯。
同一食材 制法迥异
同**,距离石灰铺镇100公里外的连南寨岗,罗伟强所在的勒流工作组进驻。这个距离顺德更远的地方,55%人口为瑶族,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条件,让这里的人过着与珠三角截然不同的生活。
“寨南鱼”是鲩鱼的一种,当地人用纯黑麦草喂养,从鱼苗养至12斤卖出,过程需要6年。在寨岗的**顿饭,村民就用有着英德美食名片之称的寨南鱼迎接顺德人。村民们将鱼简单切成约为半斤重的大块,放进锅里熬汤,奶白色鱼汤的鲜美,让舟车劳顿的异乡人惊讶。
鲜,是两地鱼肉之间*大的差别。罗伟强家中也有3口鱼塘,喂以饲料使得亩产4000斤的高密度的养殖,让增氧机长期不得停歇。连南人长周期、自然的养鱼方式,在顺德人看来是在做着赔本生意。
好的食材,令罗伟强喜欢按照顺德人的烹饪方式,将生鱼切成透明的薄片,放进锅里烫熟,蘸以葱姜、酱油入口。
两地人对于鱼的做法有着天渊之别,同样的差异也体现在对鸡的烹制上。
李洪彬家的两层祖屋里,住着他的父母和90多岁的奶奶。每次回家,李洪彬总会带回不同的当地食材。英德的花生油,成为了送亲戚的必需品之一,并且占据李洪彬家厨房的一席之地。
2014年中秋夜,来自异乡的食材,通过顺德人的烹调方式,出现在了这个顺德家庭的餐桌上。杀鸡、拔毛,李洪彬将从驻点村买来的走地鸡烹制成了白切鸡,并加以酱油、花生油、葱头点蘸。他总是认准了,英德带回来的花生油特别香。
李洪彬还从英德带回了笋干,顺德人的做法是用于焖肉、焖鸭、焖鹅;菜干则被用于煲汤,能够带出汤的甜味;他钟情于当地的豆腐,为此特意买了个保鲜盒以便打包回顺德。
他乡过节炒螺拜月
出于本职工作的习惯,勒流党办负责后勤出身的罗伟强对食物的要求显得很挑剔,他对连南当地贫困户的腐竹、豆腐、萝卜放心。
去年12月2日,一年一度的“连州菜心节”上,高1米的菜心王以51万的天价拍出。有赖于***的水质,连州当地,遍布着菜心生产基地,弯着腰劳作的农民,被掩埋在平均高度80厘米的菜地里。尽管不是*佳时令,中秋这天,当地的迟菜心也以蒜蓉炒的形式出现在了顺德人的餐桌上。
在这些扶贫队员眼里,贫困户的农产品比菜市场上能买到的更加真才实料,他们更是目睹了不少生产过程。*近,扶贫队员们正帮助贫困户建**平台,每镇街都将在所帮扶的对象中选一条贫困村,进行农产品的对接。
现年54岁的关大雄曾在连南大坪镇大古坳村呆了4年,他是年纪*大的扶贫队员。由于每次来回需要上千元的油费、路费,关大雄很少回家。
连南的瑶胞不过中秋,在当地,关大雄感受不到中秋的味道。2011年中秋,关大雄想起了家中的老婆孩子,还有80多岁常唠叨的老母亲。他自己动手用顺德的做法炒了一盘紫苏田螺,在小茶几上摆上了月饼、芋头,向着家乡顺德的方向,用简单的“拜月”仪式,诉说着顺德人家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