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到位的政策才算“好政策”

2015-04-15来源 : 互联网

惠声惠色 点击热点直击要害

围观:“说好的失*家庭扶助金马上发、一起发,怎么到现在都没有兑现?”从去年1月起,惠州失*家庭扶助金标准从每人每月150元提高到800元,但苦等了一年多的冯姨至今拿到手的还是每月150元。惠州市卫计局副局长陈本坚表示,这笔*已经下发到各镇街,但由于惠城区部分街道的计生办没有及时和财政结算中心对接,导致发放延误,“这是他们工作的疏忽,我们肯定要严厉批评,同时要求他们及时处理”。

出处:3月19日,南方都市报

“坏政策”难得民心,自然连带着把地方**的名声损坏了,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称得上“好政策”的,必定也深得民心,是否提升**公信力不好说(毕竟制定**好政策是**的职责所在,无须赞美),决不至于搭上一点可怜的好名声。问题来了,为什么说好政策也会把**形象逼上悬崖呢?

惠州失*家庭扶助金标准的提升与发放的滞后,作为个案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而其背后的普遍性问题就是,当好政策在条文与落实之间存在严重脱节的时候,就会反其道而行,*终一点点蚕食**的公信力。许多好政策在层级的落地过程中,均会遭遇或长或短的时间差,而与之对应的“坏政策”(比如加税、征费等公众认为对自己不利的政策)却无衔接不顺之虞,往往都是无缝对接,甚至还出现*先落地的怪现状。以此观之,此次提升失*家庭扶助金标准的好政策在落地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迟滞问题,绝非偶然,亦无关文件传达的技术与时效要求,要害之处在于行政效率的低下,与行政风气的庸懒。

在造成既成事实(市民投诉———**回复———媒体介入)之后,地方**部门习惯于逐级将责任下压,以此作为危机**策略,企图挽救**形象。说得难听点,就是向下推卸责任。但多数情况下,这种“壮士断腕”的自救策略往往被证明是徒劳无功,因为,公众眼中的**、部门是一套不可切割的运作体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把责任下压至***底层机构的街道办,依然无法解释上级**部门疏于督促政策落实的失责。就像新闻中所说,惠州市卫计局将失*家庭扶助金标准提升迟迟未兑现的责任下推给部分街道计生办,认为计生办应负全责,不过,每个人心中都明了,一个巴掌拍不响,理应各打五十大板。

还有一种常听的责任开脱话语:好经没念好。然而,为什么没念好,少有人追究。是这部“经”超越了现实,还是念经人敷衍乱入?按理说,地方**在作出一项政策承诺的选择之时,至少都会进行专业性与可行性的双重衡量。这就需要地方官员凭借掌握的信息和可以调动的资源进行专业判断,以减少政策承诺落空造成的道德风险与考核压力。在决策拍板并向社会宣传之前,就要在**体系内部进行多番排演,确保人人都能把好经念好,而不是把卡壳、支吾、念歪、念错等各种错漏留待实操环节去解决。

现实中,好政策之所以会引发公众对**形象产生负面观感,也可能因为所谓的好政策早就被地方官员预设了两张对立的“面孔”:宣传时兑水,落实中打折。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可以随手举出两个:惠州近段时间在大力宣传村民事务代办制度,说要实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这幅愿景太美我不敢想象,以绝大多数人的现实遭遇来看,这项政策在宣传中肯定吹过了头,不要说实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了,就是能打个折实现“群众跑腿,干部俾面”已经谢天谢地了。简政放权,也是好政策,惠州官方宣传这两年大刀阔斧做了哪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然而,今年市两会上,则遭遇了不少企业界代表、委员的公开吐槽,部分**部门尤其是基层部门仍然不作为,导致企业办事还是困难重重,并未享受到审批制度改革释放的红利。是**夸大宣传,还是代表、委员说假话?想必各方都心知肚明……

谁都知道,好政策有助于提升**形象,尤其是能为**官员加分,前提是务必真实可行。可以说,真实可行是衡量一项好政策是否赢得民心的唯一标尺。所有的好政策都要从纸面条文走向不折不扣的落实当中。只有落实到位,好政策才算名实相副,否则就是沽名钓誉,空画大饼。

*后,套用一下时下流行的语态:一切不以落实为目的的好政策,都是在耍流氓。●末丛

标签: 惠州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