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历史文化:一德路的故事

2016-03-24来源 : 互联网

广州历史文化:一德路的故事  一德路的故事您听说过吗?您知道“一德路”的路名是怎么来的吗?据说,一德路以一德社学来命名,得名“一德路”。下面,就让广州历史文化频道小编给您说说广州一德路的故事吧!  一德路作为马路的历史始于1920年。当时拆城墙修建马路,而刚好在这附近有一间一德社学。于是,这条马路就以一德社学来命名,得名“一德路”。所谓“社学”,*初是乡中公众出资请教师教导乡间子弟读书的地方,从明代洪武年间就开始有,社学的教育模式一直延续至清代。至于一德社学,则是建于明代嘉靖年间。那时,“南都四君子”之一的魏校出任广东提学副使,提学使就是地方管教育工作的官员啦。他来到广州后,动作甚大,为兴办教育机构,甚至将祠庙、寺观改为社学。就这样,一德社学出现了。  广州是一个靠海的城市,广州人历来都有吃海鲜的习惯,但是海味却不是人人吃得起,明清时候吃得起海味的主要是达官贵人。清朝粤海关开通后,“十三行”的商人们带动了广州经济的发展,正是这个时候,海味市场也开始兴旺。    一德路卖海味,可以追溯到一百三十多年前。老广州有西关俏,南关富的**,这个可能和*早的商业中心在广州城南有关。一德路所在的这一带,就被称作南关。在清朝末年,从北京路到天字码头,从沿江路到一德路,这一带是广州商业发迹的地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端。骑楼下的海鲜行、咸鱼行、海味行,人来人往,甚是热闹。    明清时期一德路俗称“三栏”(即果栏、菜栏、鱼栏),现在一德路还有一条内街叫做“果菜新街”。    那时珠江上的挨家人以打渔为生,水面上千帆相竞,其中不少就载着外地带来的海味。石室教堂的尖顶,让人感觉到海洋带来的开放气息,而一德路的圣心教堂旁,则是人头涌动,小摊遍布。    一德路仓库的大门对着珠江,有运海味的船来,可以直接装卸。当时一德路不少商家都是这样,前店后仓,店铺对着一德路,仓库对着珠江。     不过在历史上,广州海味业真正的发展,还数**时期。当时陈济棠管辖广州,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民族资本经济壮大,酒楼生意日益兴旺,带动了海味业的*爆。1919年,广州扩建新马路,要拆除古城墙,于是自东向西拆出了一条路,因为当时路旁有明、清时代一德学社,便把这条路取名为一德路。    从这以后,一德路开始集中销售广东的海味产品,主要是咸鱼、干贝之类。根据经济情况不同,经营规模大小有异,但一德路销售海味**来不曾中断。    在**时期,一德路东起石室路口,西至海珠路口的咸鱼、海味、凉果、副食贸易等生意已很发达,行栈、货仓相连,有大小市场10多个,再加上沿街摆卖的小贩,令不宽的一德路拥挤异常。业内流传,这里商贾曾富可敌国,这也使得一德路声名远扬。甚至在日军占领广州期间,日本人也在一德路开设洋行,干起贩卖东洋咸鱼海味的行当。      历经战乱与风雨,一德路仍然保持着它的商业本色。建国之后,一德路的咸鱼栏还是同样兴旺,是当时广东省*大的咸鱼市场。    随后,国家进行了“公私合营”,市内商铺经营场地都由**企业或集体企业接管经营,于是,广州市食品公司、市海产公司、市糖烟酒公司等,都分别进驻一德路、海珠南路一带。在计划经济年代,一德路做为海味干果批发的集散地,也是全国知名。    历史上,在广州能吃得起海味的要么是大官,要么是有*人,普通老百姓吃的都是普通海产;而现在的海味海鲜已经成了广州人餐桌上的常客,这样的转变恐怕才是广州海味业发展的关键。1979年开始,同行业聚集经营同类商品的专业街相继**和发展。**历史传统的专业街有北京北路的图书业、濠畔街的皮料制品业、泰康路的竹木藤器业、长寿路新胜街的玉器业,自然也有一德路的海味干果业。  以上是一篇关于“广州历史文化:一德路的故事”的广州历史文化资讯类文章,更多关于广州历史文化资讯的文章敬请关注广州历史文化频道。一德路的故事,您该清楚了吧?以后小编会跟您分享更多关于广州历史文化的故事,敬请留意!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