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
(换个角度看问题)
新闻回放:谈及广东的碉楼文化,开平的碉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声誉正隆。其实同在珠三角,中山的碉楼也不少。尤其在*炬开发区沙边一带,碉楼众多,从数量来说不输开平。不过,与开平形成显著差异的是,沙边碉楼丝毫没有进行旅游开发。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沙边碉楼日渐衰老。(8月12日南都中山读本)
中山碉楼数量不逊于开平,但名声却小得多,不得不说是轻视的结果。外来工能入住碉楼,其实也是一种保护。然而这些中山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大家对碉楼的衰老甚至消失无动于衷,哪怕留下了影视或文字资料,一旦没有了实物不过“绝唱”。
沙边碉楼是不是属于中山的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而知,但蕴藏了丰富的人文气息、历史符号,却能安放“美丽乡愁”。只是它们逃过了形形**的拆迁,却任凭风吹雨打自生自灭,恐怕无法改命“退出历史”的命运。或许,碉楼存在产权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维保需要民间力量的参与,但一些户主不知怎么做,个体力量也力不从心,显然更期待文物等职能部门的角色和定位要非常清晰,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普查、整理的基础上,纳入规范化的保护体系。的确,历史建筑不该是风干的记忆,走进群众鲜活的生活,延续精神传承才有旺盛生命力。进行旅游开发,专业意见非常重要,科学的规划、有序地推进,避免蛮干留下诸多“后遗症”。
碉楼等古建筑是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山的城市荣光,它们的命运不该是物竞天择、自生自灭。有些碉楼已经“生病”,进行得力的维保迫在眉睫。诚然允许企业、个人参与,但职能部门理应当好组织者,再造中山的魅力故乡。否则,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喊得响,却对身边的文化肌理、文化元素“置若罔闻”,如何能留住原汁原味的文化生态,怎样培育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当生气甚至愤懑的碉楼消失,又如何兑现对祖先和后代的**?今天不珍惜,必遭到惩罚。●袁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