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四川省金堂县竹篙镇●竹篙锦州制衣厂**王红琼和女工商量衣服做工问题,她身后的桌子上,一个女工的孩子躺在篮子里。王红琼1988年开始在外打工,后来她回家创业,让乡亲不用出门都可以打工**。●今年20岁的沈美娇有近14年的留守生活,如今在成都打工。今年暑假,她专门请假把妹妹接来成都玩。●作为曾经的“打工**镇”,四川省金堂县竹篙镇很多社区都建起儿童活动中心,孩子们可以来这里看书玩游戏。
样本调查
如果不是镇上有了制衣厂,沈艳、曹志虎将重复哥哥姐姐们的留守儿童命运。
沈艳10岁,姐姐沈美娇14岁之前一直跟着奶奶生活,数年才能见到一次父母。曹志虎4岁,哥哥曹志龙16岁之前一直留守在老家。这些孩子都来自四川省金堂县竹篙镇,由于1988年当地**就组织农民工到东莞打工,竹篙镇因此被誉为“中国打工**镇”。
竹篙镇1990-2008年间出生的孩子多数都有留守儿童的经历,不少人更是从一路留守到进城打工。竹篙镇**提供的数据显示,全镇共5万多人口,1997-2004年间全镇约有1.7万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保持在在2000-3000人之间,**时超过4000人。
得益于省内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如今10岁的沈艳一直在妈妈身边长大,4岁的曹志虎也结束了短暂的留守儿童命运,有母亲常伴左右。2013年底,竹篙镇留守儿童为1200多人,今年5月的*新统计数字是1100多人。
辉煌:曾经的打工**镇
从成都一路向东到达金堂县城,再在山地丘陵中的蜿蜒道路上行驶一个多小时,路边出现一栋接一栋的两三层高的水泥房,绵延数百米。这里就是成都*偏远的乡镇之一———金堂县竹篙镇。
推开路旁一座楼的狭窄铁门,便进入了竹篙锦州制衣厂,数百平方米的厂房内,数十名女工在近百台机器旁紧张工作。厂子里除了女工,还有不少孩子:10岁的沈艳在附近玩耍,4岁的曹志虎老是抱着妈妈的腿,三岁半的许子涵躺在妈妈工作台上的摇篮里睡睡玩玩。
就在数年前,偏远的竹篙镇还很少见到年轻人的行迹,只剩下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住在一栋栋的水泥房子里。镇上**的主街空空荡荡,不时有一些少年一路玩着路过。这一切,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打工潮。
1988年,竹篙镇**组织了**批50名女工到东莞的制衣厂打工。曹志龙的母亲杨丽和竹篙锦州制衣厂**王红琼当年17岁,坐在开往东莞的大巴上,眼里裹着泪水与不安,看着父母亲人渐行渐远。她们的外出令村里谣言四起。去东莞做什么?为什么招的全是女工?
为了粉碎谣言,这批姑娘在当年坚持回家过年。“我妈妈在家里哭,到处都是谣言,说我们在外面做不正当的事。”王红琼的回忆中充满气愤。那次回家之旅也是这些年轻女孩经历的*辛苦旅程。“从武汉转火车,厂里只买到16张坐票,40个人挤着站在一起,行李堆得托着下巴。”王红琼说,三天三夜后,她们脖子僵了,身上也肿了。
当**批女工安全回来还带着打工*的*,所有人都卸下了心理顾虑。于是**组织、前人带后人、自发外出,竹篙镇的外出务工潮大幕拉起。
很快竹篙镇就走空了,接下来金堂县的农村也空了。1997年,竹篙镇劳务输出达到2.2万人,占当地总劳力的71%。这一年,东莞外来工人数首超本地户籍人口,达到155.46万人,其中22.7万人来自四川。东莞厚街开始出现金堂人的聚居区———金堂街,高峰时期有金堂人3万多。金堂县在此处还建立了党支部,县外宣办杨主任一到年终就常被派往东莞慰问。
到1992年,珠三角用工需求剧增。当年四川省外出务工人员增幅也创下历史纪录,累计外出打工人数从122.3万人飙至450万人。四川省人社厅农民工工作处处长曹庆介绍,2000年四川全省有农民工1120万人,到了2003年有1370万人,去省外的就占了900多万人,多数是去往珠三角。这一数字此后仍一路上涨,2013年年底,四川省农民工数量达2400多万人。
尴尬:留守引发社会问题
如今,竹篙锦州制衣厂**王红琼专门在二楼辟出了一个房间供孩子们玩耍,工人们休息时便可以上去陪陪孩子。有了父母陪伴,这些孩子再也没了哥哥姐姐小时候那种孤独、恐惧和缺少安全感,他们也不再性格敏感、害怕说话。
竹篙*早感受到了劳务输出的好处,也*早感受到了劳务输出的痛楚———那些打工潮期间出生的孩子多半经历了一个孤独的童年。在留守儿童问题*严重的1997-2004年间,竹篙所有的小学留守儿童比例都在百分之六七十。
曹志虎的哥哥曹志龙1991年出生后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直到16年后的2007年,母亲杨丽才回到家乡的制衣厂工作。而此时,曹志龙又要离开家乡和亲人,踏上打工之路。杨丽觉得与大儿子曹志龙隔膜很深,他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不听管教。
在竹篙西部100多公里的成都火车南站附近,沈艳的姐姐沈美娇努力地憋住泪花。只要提起留守经历和父母,她总是会大哭。今年20岁的沈美娇有近14年的留守生活。在沈美娇1岁3个月大时,父母就去广东打工,留下她和奶奶单独生活。4岁时,她再一次见到父母,但完全不认识。沈美娇说,虽然知道是爸爸妈妈,但当时总感觉突然出现两个陌生人要叫爸妈,非常震惊和害怕,不知道怎么说话。
打工潮让竹篙镇建起了一栋栋砖瓦房,后来又换成了小洋楼。上世纪90年代,竹篙镇每年收到的劳务汇款都在5000万元以上,1997年后开始突破1亿元大关,同年竹篙全镇达到小康标准。然而,越来越好的居住环境却让孩子们感到更深的孤独和更大的恐慌。偌大的房子,空空荡荡,卷帘门后,水泥墙壁围着一张八仙桌,满脸皱纹的老人牵着一双稚嫩的小手,伫立门前,看着陌生的外地来客。
并不是所有留守儿童都能健康长大。竹篙锦州制衣厂**王红琼所在队上(村民小组)有个孩子,因为爷爷管不住,在门外飙摩托车死亡。竹篙镇副镇长肖刚介绍,2000年前后还有小孩吸毒和被人拐卖的个案。大量留守儿童无人管教,天天泡网吧,引发不少治安事件。
回归:经济发展引候鸟归巢
1999年,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成都工业开始快速发展,竹篙当地的基础设施也迅速改善。同年,成南(成都到南充)高速公路开建,贯通金堂县南部5个较偏远的乡镇。2002年,成南高速通车。
金堂县工业发展也非常迅速,计划投资40多亿元的金堂大道纵贯南北所有乡镇。成阿工业园淮口镇园区2009年开工,短短一年便引进总投资超过百亿元的项目近40个,创造数万个就业机会。丰富的人力资源正是这些项目选择落户金堂的原因。
2011年,成都市确立了竹篙轻工业园区的规划,主要以制衣、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同时也是全国农民工回乡示范园,同等条件下回乡创业者可优先使用。
*早返乡的是竹篙锦州制衣厂的**王红琼。她是竹篙**批打工妹,如今她的工厂又留下了一批妈妈,像杨丽、邓冬娥、吴秀彬、李素芳等妈妈们先后扎根家乡,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工作。他们的孩子沈艳和沈美娇姐妹、曹志虎曹志龙兄弟等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转折。
办厂不容易。王红琼到处找订单,找销路,直到今年初获得四川省教育厅认可,开始承接校服业务。考虑到妈妈们的特殊需求,工厂管理也非常特殊。王红琼没有将所有工人集中管理,而是将竹篙镇作为总部,同时在各社区设立小厂,派人去管理,每个点二三十人。工厂采用计件工资,要是家里或者孩子有什么事,女工随时可以请假回家。也因此,王红琼接单后在安排工作量和交货时间时,一般要准备50%以上的“抛锚率”。
王红琼的制衣厂留住了一大批妈妈,高峰时期有300多名女工就业,竹篙总部*多时有200多人,现在维持在100多人。工作之时,妈妈们能听到孩子的欢声笑语,孩子顽皮了也能及时管教。
2008年金融风暴袭来。前往东莞厚街镇金堂街慰问的金堂县外宣办杨主任变换了角色,他到处联系外出务工的金堂人返乡创业、就业。这在当地被称为“回引”工程。竹篙副镇长肖刚介绍,除了招商引资、经济发展的驱动,当地**大力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另一原因是留住爸爸妈妈,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帮扶:留守儿童不再孤单
如今,竹篙镇仍有约1000名留守儿童。青松社区是竹篙镇第二大社区,5000多人口。青松妇联文主任介绍,社区现在有留守儿童218人,*近4年,社区*多时有236名留守儿童。
这些留守儿童的状况得到了重视,青松社区专门跟踪这些孩子的情况,成都科技大学的志愿者暑期也会过来开展志愿服务。自2006年起,四川省启动了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由省团委牵头,联合教育厅、妇联等十几个部门成立四川省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之后在全省21个市(州)均成立关爱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93%的区(县)下发关于加强留守学生工作的意见。
四川省关爱留守学生(儿童)的主要措施是在各社区建设留守学生之家,建设留守学生与父母视频通话点,并组织志愿者结对留守学生。希望形成以“留守学生之家”为主体,乡村学校少年宫、社区警务室、党团员活动室、儿童友好家园等相结合的关爱体系,探索定点包片、结对共建等运行模式。
四川各地还开展了不同措施,比如送孩子免费体检,开展讲座培训等。以竹篙镇为例,如今每个社区都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每个老师必须负责跟踪班级的留守学生,村委会也有专人负责留守儿童工作。一到暑假和国庆节假期,也会有很多高校志愿者来帮助孩子们提升学业。一些企业和民间组织也动员起来帮助留守儿童,比如青松社区的游乐设施就是企业捐建的,如今成了孩子们的主要游戏场所。
变化
经济大发展
在家乡就业
竹篙镇是整个四川的一个缩影。竹篙镇所在的成都市金堂县共有21个乡镇,总人口89.03万人,外出务工人员常年在18万人左右,2008年时有留守儿童1.7万人,2013年底减少到1.1万多人。
据四川省教育部门统计,2005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学生约280万人。2007年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达300万人。2009年上半年,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约221万人。2013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农村留守儿童223.13万人。
总体来说,四川省的留守儿童人数在减少,更为关键的是外出务工人口结构方面的变化。
据四川省人社厅农民工工作处统计,2003年,全省农民工总数1370万人,去往省外的有900多万人,省外首超省内;2011年,全省农民工总数2300多万人,省内1091万人,省外1205万人,省外人数绝对值首次出现减少。结构性变化出现在2012年,当年省内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再次超过省外,全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414.64万人,其中省内转移就业1291.87万人,同比增长18.33%;省外输出就业1117.27万人,同比减少7.3%。
人口流动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发展和**工作的效果。2008年3月,《四川省委、省**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下发,意见提出依托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务工、创业,实现由输出劳务向输出产品的转化。同时出台财政、税收、金融方面的扶持政策。如今,“经济大发展,就业不离乡”、“家乡再创业,建功试验区”等宣传语遍布竹篙等乡镇。
“新市民”成时代主流
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减少的另一个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观念的变化。在成都生活了3年的沈美娇不认为自己是农民工,她想在成都市扎根,“我绝对不会让我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四川人社厅农民工工作处处长曹庆表示,根据统计,以1980年划线,现在四川新生代农民工占总数的57%以上,老一代农民工因为观念、家庭和社会制度的原因,不能融入城市,但新生代农民工没干过农活,不认为自己是农民工。官方也开始用“新市民”来指称这些新生代农民工。
“现在新生代农民工多数是举家外迁,独生子女多,很少把孩子丢家里,他们更看重孩子,也更看重城市的教育资源,希望改变下一代命运。”曹庆表示,虽然现在留守儿童仍较严重,但在渐进地解决。现在四川已经放开成都外所有城市的落户限制,加上农村产业的发展,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突出现象,有望成为过去式。
“留守儿童问题根本的解决还是在父母方面,以及当地产业发展和国家户籍、教育、社会保障政策方面的调整。”四川人社厅农民工工作处处长曹庆说。
总策划:陈文定
统筹:普德法亚牛赵璐
执行统筹:南都记者郭启明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汪小汉
本版摄影:南都记者王子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