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大约为37.6%,其中重度污染及以上天数为17天。8月份南京的空气优良率显然是远超平均水平的。这样的成绩来看,空气质量其实是可以得到**的。南京青奥会空气质量**组组长、南京大学大气系教授王体健表示,青奥期间空气质量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过三次“危机”时刻,但都通过加强管控顺利通过。8月20日,王体健通过预报模型发现,空气污染升级有可能出现在22日。**组会商了预测结果后,启动“加强版”空气**应急措施,包括南京周边城市工地停工、工业企业停产、车辆限行等。这样的手段,使用起来并不复杂,青奥会可以用,平时也可以用。
不只是青奥会,国内的城市一旦举办重大赛事,总是兴师动众,如临大敌。对空气质量也是**的重视。重视之下,空气*理确实也收到了平时没有的成效。2008年北京举办**会期间,空气质量创10年来*好水平;广州亚运会期间,通过下大力气*理,确实也做到了天更蓝、水更清。但是,盛会一过,难道空气质量**就可以偃旗息鼓了么?
城市的形象问题固然重要,但是对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来说,他们日常的一呼一吸才是真正需要考虑的重中之重。运动会开个一个月就完了,但是城市里的民众一辈子都要和这里的空气打交道。只是因为开了个青奥会,让南京市民在8月少吸了1750吨的PM2.5,就喜气洋洋地大声宣告,实在是不当之举。啥时候,南京市民能正常呼吸到得到**的空气,而不是青奥会一开完,空气质量又跌回到“旧常态”。假如南京市民只能怀念一下2014年的那个8月份,因为青奥会带来的难得的好空气,那这样的怀念,悲大于喜。少吸了1750吨,应该成为“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