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雷军吗?
很多人都熟悉甚至崇拜雷军,能随口说出好几条雷教主的语录。可是,你真的认识这个人吗?——作为一个人的雷军,而不是作为一个创业或投资的符号。
雷军,生于1969。他谨慎有余,喜欢平衡,有退路就很难下定决心。创新像把*,之前的雷军多数时候离*焰还有几分距离就停下脚步,那是他留给自己的安全界限。可*后,做出中国*具**性创业公司的人,是雷军。
2007年,离开与求伯君一起创立的金山,是雷军一生中重要的结点。当他被命运扔在十字路口,才终于有了一次破釜沉舟的勇气。雷军说,他年过四十才走出低谷,抱着不是必赢就是必输的信念创办小米,绝不做一家半死不活的中庸企业。因此得以体会到创业时“跳下悬崖”的感觉。
离开金山对雷军是莫大的打击,却也是命运给他*大的帮助。如果没离开金山,雷军会怎样?结果显而易见,雷军会像在金山一样,永远是一名**但不够**的商业**,永远是和成功只差一步的创业者。
如今回头来看,他的人生历经三个转折点,一是离开金山,一是创建小米,*后一个是此刻。人们往往对他的第二个转折点津津乐道,前后两个少有提及。
雷军是中国创业者中所做之事*像乔布斯的一个。乔布斯也曾离开苹果后再度回归。但不经历当年,以乔布斯的天资和偏执,乔布斯仍是乔布斯,而雷军没有当年的挫折,也许不能成为今日的雷军。
小米市值已经突破100亿美元,对雷军来说,100亿门槛只是一个勉强可以接受的底线。如今,雷军处在了一个新的关口。从*初到现在,雷军的梦想从来不曾改变,就是要做一家苹果一样伟大的公司。苹果市值千亿,苹果在音乐、手机、平板等多个领域持续**持续创新,小米还有距离。
雷军已成为雷军,但还没有成为他梦想中*渴望成为的那个人,他还需要二次革命、二次创新。如果用一个伟大创业者的标准来评价,雷军*伟大的一刻就是他不顾一切、往悬崖下奋力一跳的那一刻。可现在小米成功已无悬念,这时候如果出现新的趋势,雷军还愿不愿意去抛弃去**?所有人都在看。
永远离成功只差一步
2007年12月,金山软件上市后两个月,雷军卸任CEO。对于离开金山的原因,雷军从来没解释过,但比为何离开更有意思的问题是,雷军为什么不早点离开?或者说,如果不离开他会怎样?
互联网大佬中,雷军成名*早,经验*丰富,程序员出身,96年做为金山软件总经理已是国内互联网十大杰出青年,非常耀眼。彼时,李彦宏还在美国读书,马化腾到处筹钱想创办自己的第一家公司。
雷军一直声称他18岁时读过的一本书《硅谷之*》是他梦想的源泉,那本书讲述了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等一群人创造了苹果电脑并改变世界的故事。
“乔布斯说活着是为了改变世界,因为美国人认为他们就是世界的中心,我说我活着是为了科技报国,你信吗?”
雷军模范学生长大,也活在六十年代人所受的一整套教育规范中,对这套体系未曾怀疑。1992年,雷军第一次去香港,他发现凌晨的街头很安全,并非传说中黑道横行,“第一次崩溃了。”后来去美国,发现“外国的月亮真的比中国圆”,又崩溃一次。
雷军说,整整一代人,都挺可悲的,直到他遇见金山的创始人求伯君,才意识到远离政府也可以实现科技报国。在当年商业秩序刚刚建立的中国,就像漆黑的夜里几道手电筒发出的光,道路是有限的,但总有人依靠内心的力量,为自己勾勒出了一座珠峰,求伯君和雷军都是其中之一。
1994年之前的中国IT业,*出名的不是IBM、联想的总裁,而是程序员——求伯君、王志东、王江民等。业界著名记者刘韧曾出版《知识英雄》,将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比喻为英雄的时代,一个程序员凭着自己武林密笈一样的源程序,就可以创办公司,成就事业与声名。
如果说《硅谷之*》给雷军指明了榜样,美国之旅让他看到商业巨大的能量,而求伯君带给他的则是一个企业家的梦。这三件事共同构建了雷军*初的梦想——成为知识英雄,缔造一家像美国苹果公司一样伟大的科技公司。
雷军当然有权利这样梦想,他很聪明,又有着多于常人数倍的勤奋。加盟金山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破解了求伯君一手开发的WPS办公软件。现金山副总裁傅盛回忆,雷军第一次见他,手里拿着一个小本,说要请教如何做产品,傅盛说什么,雷军全写下来。
创办北京金山后,雷军花三年时间开发软件《盘古》,*后受到微软冲击,惨败,短暂出走金山后又回来——这次经历和他的偶像乔布斯颇有相似之处。刘韧告诉《财经》,雷军内心极其克制,离开又回去是多难的选择,大多人开弓没有回头箭,雷军比很多人都要理智。
此后的雷军就像一名力挽狂澜的英雄,带领着金山做游戏,并开发金山词霸,走出颓势。他还在母校武汉大学和学生们喊口号:“我要用未来十年和微软来一场豪赌”。
如今回想,雷军当年豪言与创办小米时的愿景何其相似,但他却因此错过了互联网发展*黄金的阶段。1998年,雷军出任金山公司CEO。同年,还在方正公司写程序的周鸿祎放弃传统软件业,带着5名员工创办了3721公司,意思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杀入互联网。同一时期,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相继成立。
雷军并非没有看到互联网之势。刘韧说,96年他和雷军在中关村的一个小酒吧喝啤酒,雷军就劝他,现在玩BBS没什么意思,建议其把时间花在互联网上。
一位金山的老员工评价雷军是守正出奇的人,*大的优点是善于生存,善于合作,善于发现和创造,但不善于抢夺和征服,内心瞻前顾后,太过谨慎。和当年的周鸿祎相比,雷军比他成功何止数倍,但就少了那一丁点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赌性。
雷军也尝试着去改变,他做电商做网游,学习新的玩法,每个行业都做到细分领域前几名,却永远不是老大。雷军反思15年来做的很多产品都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却总是失之交臂。这是时代使然,公司基因使然,回天乏力。
2007年10月,金山终于在香港上市,市值只是一家主流互联网上市公司的零头。两个月后,雷军选择离开。
回到*初的问题,雷军为什么没有早点离开?观察者不难找到理由,无非责任感,英雄情怀与既得利益。雷军告诉《财经》,他曾以为金山可以承载他的梦想,于是一件事情争取了15年。“当你发现大哥不对,你不敢说,不愿意承认,很纠结。你也大可逆天,破斧成舟,但是却会失去人和。”
说到底,当年的雷军少了抛弃一切,重建一切的勇气。他内心一直有《硅谷之*》的梦,但缺的只是那一点*星。
上述员工告诉记者,那时候非常流行一本书,叫《从**到**》。过去的经历已经证明了雷军的**,但显有人知他的内心多么渴望**。早在2000年,雷军创办国内*早的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时,就取名**网。
这次离开是莫大的打击,却也是命运给他*大的帮助。如果没离开金山,雷军会怎样?结果显而易见,雷军会像在金山一样,永远是一名**但不够**的商业**,永远是和成功只差一步的创业者。
离开之后,雷军的人生步入低潮。他开始全职去做投资。外界有人评论他做不了CEO,只能做董事长。那一刻,他可能也相信这样的评价。毕竟对于一个如此追求完美的人来说,金山的经历只能说是没有失败,却肯定算不上成功。
2007年冬天,雷军跑回金山大楼,后来想回家时,才记起已经没有了司机。他在风雪交加的中关村等了四十多分钟都打不到车,内心悲凉。
跳下悬崖
别人评价金山时期的雷军缺乏那一丁点的赌性,而投资,恰恰就是一场接一场的赌博。
离开金山之后,雷军投资过30多家公司,其中不少公司都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如拉卡拉、凡客诚品、UCweb、多玩、乐淘等。成功者如YY多玩,2012在纳斯达克上市,雷军这一笔100万美元天使投资,获得了约113倍的账面回报。
雷军的投资逻辑是一看趋势,二看人。雷军眼光极好,对趋势的把握非常准确。2005年,他投资手机社区乐讯网时,京东正式成立不到1年,人们才刚刚开始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魅力,对移动端全无概念;2006年雷军投资网络即时聊天工具UCWeb,公司只有不到10个人。四年后它的估值达到3亿美元,成为腾讯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敌人之一。
一位与雷军熟识的投资人告诉《财经》,雷军的性格是非要到山穷水尽才肯舍弃,而一旦做出决定,比所有人都彻底。雷军投资“狠”,看中一个项目,推掉所有的事情,其它投资人两周开完的会,雷军两天开完。王航说,前一天刚和雷军见过面,第二天他还没起床,电话就响了。一接通,雷军说,钱打过去了。
随着雷军对行业的理解不断加深,他的完美主义开始呈现,他会鼓励团队开发一个新产品,来**旧产品。2007年,多玩团队转向打造在线群聊语音产品,就与先期雷军投资的iSpeak同类产品冲突。媒体传言正是此事让雷军和本来关系不错、也投资了iSpeak的周鸿祎闹掰。
至此,成功的投资生涯中,雷军收获了两点,一是懂得如何在趋势下获取成功,二是学会了如何做一款完美的移动互联网产品。更重要的是,这两点让他找回了自信。相比于三年前,他有了更多的钱和经验,可以说,做一个怎样的产品能在移动互联网大获成功,没人比雷军更有把握。
刘韧说,他见多两类人,一类人看好一个领域,拼上全部赌一次;另一类人是研究十个领域,*后选一个*有把握的,开始做。雷军是后一种。
*苗起来没人能阻挡。一向谦和的雷军甚至不惜与心爱的创业者直接冲突,他*早以“小米工作室”名义试验了一款“迷人浏览器”,与UCWeb的业务产生竞争,引起不满。但雷军的选择不是停止这个产品,而是退出了UC董事会。
口袋通创始人白鸦说,雷军像是机器猫,口袋里有一堆的东西,个个都不小。雷军的项目覆盖移动互联网社区、内容、应用等各个层面,只等*终集所有产品于大成的手机了。
2010年,雷军创办小米。他说伟大的公司总是诞生在伟大的趋势之中,而他看好互联网手机的爆发之势。
雷军曾说自己并非善于逆境生存的人,他总是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出发。按照他一贯的谨慎,创业初期很低调——先是悄悄成立了公司,然后以第三方名义开发MIUI系统,甚至在招聘时都不说他是真正的老板。一位熟识雷军的创业者告诉《财经》,像雷军这样有英雄情节的人,辛苦和挫败都可以忍,*难受的是做不好带来的羞愧。
创业一年后的夏天,雷军在后海一处僻静会所召开了一个小型的媒体沟通会,宣布了两件事,一是MIUI是雷军做的,二是小米下个月推出手机。当时现场稀稀拉拉坐了十几个记者,雷军对着台下重复了两次:我有点害怕失败。
一个月后,雷军以一种类似苹果发布会的形式,一个人站在舞台中央,完成了两个小时的演讲,正式推出小米手机。演讲结束后,雷军躲到门外抽烟,被记者拦住问他:面对质疑,准备好了吗?雷军回答说,没问题。
“创业就是跳悬崖,我40岁,还可以再次为我18岁梦想再赌一回。”雷军说,既然抱着必输的信念来创业,那就做一个完完全全创新的东西。
小米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具创新性的产品。小米手机诞生前,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只有两种生态:一是高价格高性能,如苹果;二是低价格低性能,如酷派等国产安卓机。魅族手机创始人黄章曾被寄予厚望,他的产品价格和硬件虽好,但失之系统封闭、服务性差。此时小米以低价格高性能好服务的姿态进入,抓住了发烧人群,可谓精准。
小米之后,效仿者众多,但追随者只学到了皮毛,缺了精髓,这个精髓就是MIUI系统。雷军称它为“活系统”,它像互联网产品一样,随时接收用户反馈并快速迭代更新。美观、易用、互动性强。
多数人只看到小米带来的渠道创新和营销创新,但小米*具创新价值的一点,却是雷军想用米聊,一款维系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软件成为手机的灵魂,连接软硬件和社区。这件事对小米的意义不亚于QQ在互联网时代对腾讯的意义。可惜后来微信进入,雷军没能做到这个目标。
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说,小米是雷军产品精神的完美体现,雷军在一线紧盯产品,他挑选小米手机的开机画面,就看了100万张照片。雷军的产品理念是回归简单,但简单不仅仅是把杂乱无章的事情抹去,而是挖掘复杂性的深度,复杂中有规律可行,控制产品,让它们听从你。
小米时代的雷军看上去容光焕发,完全沉浸在一个产品经理的快乐中。傅盛说,雷军在金山时,开会见一位事业部总经理穿着深色西服配浅色领带,不够正式,会命令他立刻打车回家去换一套。而现在,黎万强可以穿着短裤和夹脚拖鞋在办公室里接受记者采访。
求伯君是软件时代的英雄,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则消失了声音。而雷军在诸多不顺中不放弃,勇于改变,他明白要想战胜内心的恐惧,*好的办法就是正视再正视,直到成为习惯。这是他之所以能不被时代抛弃的原因所在。
所以,这一次,雷军终于跑到了*前面,他用自身践行了一个朴素的道理——40岁之前,性格塑造你,40岁之后,你塑造人生。
一位小米员工告诉《财经》,今年年初,雷军对他说,此时的小米不可能再失败了。
悬崖和陆地
产品经理雷军,先推出了两个产品:小米手机和小米盒子,接下来又陆陆续续做了很多,包括电视、路由器以及一大堆配件。进入2014年,新产品的推出越来越频繁。
一位投资人说,小米手机,思维领先两年,技术领先一年,站在了绝对的领跑位置。但是,当小米盒子推出时,领先优势却只有半年不到。而当小米电视、小米路由推出时,市场上同类产品已经销售了好几个月。5月15日,小米发布了小米平板。相比苹果、三星甚至微软,这样的产品依然有差异化,但不能跟“互联网手机”时的惊艳相比。
于是,有人提出了一个雷军或许很不愿意接受的问题:小米的创新为什么看上去变慢了?小米如何能像苹果公司一样,让用户尖叫一次之后,还能再次尖叫?
雷军站在百亿门槛,看向梦想中的千亿。苹果从百亿到千亿,连续推出iPod、iMac、iPhone,iPAD,同时,苹果还拥有具有**意义的iTunes和apple store,苹果已经不仅仅是一家产品驱动型公司,更是一家平台、服务型公司。
对于如今的小米而言,其如果只是做一系列高性价比的产品有多大价值?小米手机还有互联网手机的光环,但是移动电源和小米音箱,核心是什么?难道是个互联网电源吗?
所以,关于小米产品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如果这个回答是性价比,那么小米永远不会成为苹果。如果答案是创新、平台和服务,那么,小米还需要继续努力和转变。
目前,小米对于MIUI系统的调整可以看出其向平台转型的雏形。MIUI的策略是在整个互联网基于APP赚钱的时候,直接从系统层面和服务提供商进行整合,靠系统来赚钱。即从一个单纯的APP分发渠道到一个底层服务的整合者。比如,小米和触宝号码助手合作,小米在拨号界面加入触宝的黄页功能,这样用户直接可以使用服务,不需要再单独下载APP。
对于雷军而言,现在做硬件、卖硬件,已经是一条轻松而顺畅的道路。但如果小米还想做出**式创新,他需要思考的是,一个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是什么?一个比苹果更好的服务、更好的平台应该要怎么做?
在华为的鼎盛时期,华为董事长任正非曾撰文《华为的冬天》,当时华为的转型,正是从产品向服务的转型,从主导性价比的产品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型。
多数人不会觉得现在小米还需要做什么改变,但雷军不能这样想。他会把公司重新做为转型期的公司来看待吗?
这种在顺境时的转型和选择对于雷军来说并不太容易。雷军所做的事情是中国创业者中*像乔布斯的一个。但他们看起来又太不一样了。
乔布斯自私暴躁,经常跳上桌子骂人,雷军平和,再生气也一言不发,低头抽烟;乔布斯认为世界非黑即百,一个人不是英雄就是蠢材,一个产品不是奇迹就是垃圾,雷军平衡,不忍心伤害别人;乔布斯的同事恨他又爱他,而雷军的下属对他忠心跟随,为雷军搬家,书架上书的摆放次序,都与搬家前丝毫不差。更重要的是,乔布斯创造需求,雷军迎合用户需求。
或许,两人99%的不同都不会防碍雷军的成功,唯独少的是那1%的不顾一切。雷军的性格太过谨慎,太求稳赢不输。雷军已经很伟大了,没什么人可以拦住他,也许唯一能阻碍他的就是他自己。
雷军告诉《财经》,他曾投资过一个45岁的创业者,当时就认为他只有1%的成功率,但是如果成功,足以改变这个社会。于是,他决定去赌博——这个项目后来失败了。他敢赌别人的人生,敢把自己人生放进去再赌一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