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中国父母群体焦虑的出口在哪?

2014-11-07来源 : 互联网

制图:刘寅杉

父母的焦虑,是可以传递的。父母的行为,是会被模仿的,会让孩子的情绪高度紧张,**看来,导致父母出现群体性焦虑的外部环境,很难在短期内去改变,也不是个体所能改变的。想要缓解身为父母的焦虑感,必须要学会自我成长。

调查

他们到底在焦虑什么?

刚出生:焦虑不能给孩子**好的环境

广州妈妈圈网友“晴天CC”,不久前刚刚做了妈妈。由于之前在私企上班,薪水也不高,因此产假休完之后,她干脆辞了职。“晴天CC”说,自从孩子出生后,她和老公都变得很焦虑。这种焦虑,主要是经济上。“我们都是普通的上班族,没有好的家世背景。孩子吃奶粉、上早教、上幼儿园,都需要大笔的*。因此,未来只让他爸爸一个人上班是不行的,问题是我上班了,孩子谁带?”在“晴天CC”看来,从孩子出生伊始,父母便必须要承担为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的压力,但是对于他们这样年轻的80后而言,在广州这种大城市立足都尚且不易,又如何能给孩子**好的条件,让孩子将来能上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呢?

学龄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作为“晴天CC”的好友,彭子桥夫妇忧心的则是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小时候,我们都是在农村放养大的。但是,如今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都早早地把孩子送到早教中心。如果我们不送孩子去早教,总感觉亏欠了他。但是,早教班90元一节的课程,不仅贵,而且每周两次课程,上得我和孩儿他妈都累死了。”彭子桥说,上了一年半的早教之后,孩子终于上幼儿园了。

原本以为上了幼儿园就省心了,可是孩子他妈妈却变得更加焦虑了。“有一次,孩子在幼儿园不小心磕破了头,他妈妈就认定那个幼儿园不负责任,对孩子的看护和安全措施不到位,要求我找关系帮孩子转幼儿园。*终,孩子又转到了一个条件更好的双语幼儿园,每天校车接送,倒也省心。可是,听孩子说学校经常吃鸡翅,他妈妈又愁坏了,因为担心鸡翅里面的雌激素,会影响孩子的性发育。”在彭子桥看来,父母就是操心的命,在孩子成家立业之前,没有不焦虑,只有更焦虑。

上学后:焦虑孩子的学业

家住海珠区的胡女士,有一个正在上二年级的男孩和一个上初中的女孩。“我每天*担心的就是两个孩子的学习。为了让孩子能够上一个好学校,前年我们花了800多万买了一个二手房。可是,虽然孩子上了**小学和**中学,但两个孩子的成绩在班上一直是中等偏下。老师经常打电话给我,让我们督促孩子学习。补习班也上了,每天辅导孩子写作业,学英语,该做的我们都做了,可是孩子考试成绩依然是原地踏步。虽然现在小宝才二年级,大宝初一,但是几年之后一个小升初,一个要上高中,到时候要怎样才能让他们上一个好学校,是我和孩子爸爸*担心的问题。”

除此之外,由于女儿进入叛逆期,变得非常不听话,也让她很头痛。“你为孩子付出再多,她似乎都不知道感恩,反而怪你管太多。但是,如果我不管她,她还能有未来吗?如果孩子的人生失败了,难道不是我和她爸爸的失败吗?”在胡女士看来,对于孩子的未来,其实多数的家长比孩子更焦虑,但是面对孩子的不思进取,父母其实是很无力的。如果孩子中学阶段没有打好基础,考不上**大学,就少了很多上升的机会。因为“一考定**”的现实,短期内并不会改变。

**

外在原因 社会缺乏安全感

在国家**心理咨询师、广东省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晴朗天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袁荣亲看来,中国式父母的群体焦虑,其**是多方面的。从外部环境来看,群体性焦虑的出现,说明整个社会缺乏应有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的缺失,一方面是因为**制度的不完善,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激烈、无序的社会竞争。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会让父母本能地去关心孩子未来的生存问题。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各种不可控因素无力应对的状态,会使得父母的群体焦虑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由于社会评价成功的标准变得粗暴而单一,子女未来必须拥有更多的**和更高的权力,才能被视为成功。这种评价成功的标准本身,其实是没有边界的。这种没有边界的价值观,*终会转变成父母及孩子身上的持续高压,并导致父母出现群体焦虑。除此之外,食品安全、校园暴力等不可控因素的增多,使得父母对于孩子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也缺乏基本的安全感。综合上述种种,中国父母出现群体性焦虑,几乎在所难免。

从政策的层面来说,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父母更加珍视孩子,同时对孩子的期望值更高。过于珍视和过高的期望,*终都会加深父母内心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

从教育自身来看,无序的社会竞争,让父母自身都对当下教育体系所传递的各种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也成了不少父母深感困惑的问题。书本上教育孩子要诚信,但现实生活中往往却是懂得投机取巧的人更得势、更成功。因此,不少家长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到底是给孩子一味地灌输“真善美”,还是应该尽早对孩子进行恶的识别教育。这种教育体系的内在矛盾与冲突,也是引发父母群体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

内在原因 没有“跟孩子分离”的意识

为什么父母的焦虑情绪也会标签上中国特色?在袁荣亲看来,中国父母之所以会出现群体性焦虑,内在的土壤是因为中国父母没有“跟孩子分离”的意识。在西方人看来,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孩子走向独立的过程。但是对于不少中国家庭而言,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家长对孩子进行控制的过程,孩子的未来是父母的责任,孩子的成功可以反证父母的不失败。在中国的爸爸妈妈们看来,控制是一种保护,他们渴望让孩子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因此,中国的父母,才会把孩子的失败,理解为自己的失败。尤其是当孩子进入叛逆期,不少父母都会因为对孩子的短期失控,而进入一个焦虑高潮。

后果

易让孩子情绪高度紧张

“我曾经在少管所做过很长时间的督导,我发现很多问题小孩,都有一对焦虑的父母。父母的焦虑,是可以传递的。父母的行为,是会被模仿的。长期焦虑紧张的孩子,是很难延迟满足的。所以当他们有需求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极端行为,比如说去偷或者去抢。”袁荣亲指出,父母的焦虑会投射到孩子身上。焦虑的父母,会让孩子经常处在一种混乱、矛盾的情绪之中。孩子会认为,父母的愤怒,都是由于自己而产生。这种对自我的不认同和过度自责,会让孩子特别害怕表现和害怕失败。上课时,它可能会无法集中注意力,因为人只有在放松状态之下,才能接纳更多的知识。因此,学习成绩往往比较差。另外,焦虑的父母,会让孩子的情绪高度紧张,容易出现过激行为。这种过激行为,表现为容易跟他人出现激烈的言语或者肢体冲突。另一方面,这种过激行为,也可能体现为行为上瘾,比如说迷恋游戏或者网络等。除此之外,父母的长期焦虑,还有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行为不端,甚至是犯罪。

支招

父母学会自我成长

在袁荣亲看来,导致父母出现群体性焦虑的外部环境,很难在短期内去改变,也不是个体所能改变的。想要缓解身为父母的焦虑感,必须要学会自我成长。首先,要对自己说,对于未来的诸多担忧,95%都是多余的。其次,要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要一味指责,而应该多进行沟通和讨论,才能教会孩子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再次,改变自我对社会现象的看法,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平和。提高对未来的认识,才能增强对未来的自信,并减轻内心的焦虑感。此外,必须静下心来分析孩子的特点,探索自我对家庭、孩子的期望是什么?可以用1分~10分来做等级评价,并探索它的合理性。如果实在摆脱不了内心那份焦虑与担心,可以通过诸如12355这样的免费心理支持热线,向专业人士或机构求助。

采写:米春艳

标签: 广州新闻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