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法》实施已经一周年了,它又开始成为业内人士近期的热门话题。旅游纠纷案件减少近一半
2014年是旅**业竞争与发展得*为猛烈的一年,旅游品牌的建设与竞争**激烈。这一年来旅游大环境在不断好转,旅游经营者依法经营的意识在一步步强化,尤其是有营业执照及注重品牌的大旅行社,从制定产品到收客签订合同、带团、售后服务等都能够按照法规的要求去实施。整个行业的风气在明显改善。市场上零负团费和欺客宰客的行为减少很多。
来自深圳伟然大律师事务所的闵令波律师服务深圳国旅新景界等六十多家旅行社,也曾经参与了****部旅游法的草拟,他表示,这一年以来很明显的变化是,深圳很多以前靠低价的港澳游、东南亚游生存的旅行社在减少或者关门歇业,要不就是转型做其他合法的高品质的产品,以前靠购物点吃回扣、加自费点等等来发财的旅行社现在都减少了。往年该律所经手的旅游纠纷案例一年能达到300多单,这一年,该律师事务所到今年10月也只有146单,减少了约一半左右。
在线调研 跟团游旅游体验提升*大
日前,携程旅行网也正对《旅游法》实施一周年发起了数千名网友的在线调研,发布《旅游法一周年满意度报告》,报告显示,四成旅游者认为,旅游法实施后旅游体验提升了,尤其是跟团游的提升*大。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旅游法》是适应市场发展的。其中,旅游者对旅游法的认知度很高,**旅游者知道颁布了新法,*关心的旅游法相关内容是:禁止景点乱涨价(52%)、**服务质量(52%)、禁止低价购物团(50%)、旅行社应该按合同来安排行程,不能随意变更行程(49%)等。
旅游者认为旅游体验提升*明显的依次是:团队**程更规范(52%)、指定购物行为少了(49%)、旅游维权更有法可依(46%)。74%旅游者认为旅游法给团队游带来的影响*大,6%认为对自由行影响大。相对于自由行,团队游旅游者维权成功的比例明显更高。
消费者法律意识的提升才有能力鉴别旅游品质产品,把不符合法规的零负团费产品渐渐挤出市场。
业界观点
从价格或字面上看问题都不够,要监管的是团行中有没强制购物
虽然整体环境在改善,但也不排除依然有低价产品的出现,毕竟国内游客的层次参差不齐,难免以价格论高低。一直做高端出境游的深圳中侨国旅董事长汪永红认为,中国目前的消费者没有达到那样高的层次,尤其是容易在旅游消费方面产生误区。政府部门旅游局更多应该站在一个引导的角度,包括媒体的宣传,更多的教育消费者。旅游法的规定限制购物游,这难免会误导部分消费者,理解为旅游就不允许购物,但在西方旅游产品的分门别类非常细致,尤其是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定制旅游以外,甚至专门就有一种团就叫“购物旅游”。如果普通消费者仅仅是看字面看标题就理解为有购物的旅游团就不合法,反而还起到反作用。
深圳远方旅游总经理王桂华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游客其实是喜欢购物的,在《旅游法》的监管方面*应该管理的是结果,而不是产品的促销价格。也就是说,有的旅游产品在标价上是低价,但是详细看细则可能看出很多问题,不可以一概用价格去比较,也不排除有企业用补贴的方式赚人气促销。但是《旅游法》需要监管的应该是在团行的过程中是不是有强制购物或者诱导购物。
业内支招
低价团常有,如何鉴别有购物陷阱的低价团?
对于目前还是存在的许多低价团,甚至某些网站会推出“1元游”,“15元游欧洲”秒杀等活动,不代表这就属于低价团。但是低价团的陷阱要如何判断,这是一个需要花心思去比较的事情。也向专家讨教了一些行程案例的价格标准。
如六天五晚的泰国曼谷游只卖1980元,实际泰国游香港往返机票价格为1600至2000元,当地的6天5晚的实际成本实际上要花掉1500,再加上签证、领队费用等,真正要做品质游,没有3500以上是不可能的。但今年泰国游因为政治因素受到的冲击很大,客源下降,所有的酒店都存在客源不足现象,所有相互压价。有的泰国游,深圳、广东客人接团的价格是-200到200元,也就是说地接社有可能还要返还组团社每人200元的费用,那么,接团社一定要从客人身上赚回来至少1700元才能回本。
做过十多年导游领队的业内人士表示,象某些东南亚团不明着强迫购物和消费,但会在途中给你脸色,用各种极端的手段逼迫你购物。比方说,导游可能不经意间从身上掉下来一支枪,导游什么也不会说,但是客人看到了会害怕。有些买回来珠宝的客人,拿到深圳水贝珠宝城去鉴别一下,1万多价格的东西实际成本只要1000多。
再比如说澳洲游,走8天的澳洲大堡礁、黄金海岸、悉尼,从广东上海出发机票+当地接待的成本约10000-13000元人民币,但是武汉或者成都要价只要8000-9000块。这里边4000块的差价。你去了当地,就要消费够多少,有一个强制消费,否则商家一定会赔。
国内出境游才20年左右的时间,消费者对旅游的价格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当然,总体来说在广东、上海做的比较成熟的地区,团队价格比较高这对旅游品质是有**的。
采写: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