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小报 试想过吗,离开自己的手机24小时,你的生活会变成怎样?17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北理小报主办了一场“手机去哪儿了”活动。据了解,此次活动要求将参与者的手机封袋保存,参与者将与自己的手机saygoodbye24小时。昨日活动结束,不少学生开始分享这24小时的感受,有学生表示“痛不欲生”,也有学生觉得终于“体验了安宁的生活”。
体验:15人尝试人机“分离”
该活动从17日开始,主办方还专门为此举办了一场“封存仪式”。参与者各自把自己已处于关机状态的手机装进主办方准备好的信封里,然后封好信封各自带回保管,在24小时内都不能拆封。活动负责人周志锋告诉,举办此次活动的灵感来源是《在没有手机的一周里》这篇文章,他表示:“目前这种活动在校园内还没有举行过,我觉得可以尝试一下。”
本次活动*终共15人参加,“本来计划让10个人参与的,但是没想到大家的参与度这么高,所以后来我们增多了5个名额。”周志锋告诉。“现在手机就如大家身体上的一部分,如果让大家与手机分离**,如同恋人分手那样,结果会如何呢?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切让你离不开的东西都是牢笼’,当今,大家离不开的东西就是手机,我想让大家离开手机这个牢笼。当然,我们创办的成员也有尝试过,包括我在内,于我是不理想的,因为社团的事,离开手机感觉联系上不方便。”
周志锋表示,本来打算在周末举行的,大家可以放下手机找同学朋友分享快乐的时光,*终选择了周一周二举行,是因为考虑到大家都有课,“希望习惯课堂玩手机的同学能在上课期间控制自己玩手机的欲望。”
感受:有参与者“反而宁静”
是否大家的封存生活都如周志锋一般觉得“不理想”?随机采访了刚将手机封袋的几位同学。有学生表示,参与主要是想“测试一下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当然,*终的结果还是不大理想,他仍然使用了室友的手机。不过也有*终**“坚持住”的人,一位参与者表示,这段时间里自己**没有使用手机,但自己平时是一个随时都抱着手机的手机重度依赖者,整个过程虽然坚持下来,但“痛不欲生”。除此之外,也有人在活动中体会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没电话,没朋友圈,反而显得宁静”。
对于这次活动,会金学院的高同学则认为这个活动挺好的,虽然她没有参与这次活动,害怕在社团工作上联系会出现问题,但是她支持这样一个活动,希望这个活动能够**。来自外语学院的陈同学觉得这次活动的意义并不大,毕竟只有**的时间体验,“不如干脆断一个月的网,让手机保留原有的状态和功能,起码大家只通过电话联系也很方便。”
考虑到大家的热情度,周志锋表示,这个活动将每个月举办一次,他说:“活动不在乎次数的多少,多则其反,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够让大家对手机有一定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