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茶来论
□牛戈(**媒体人)
道路运行速度略有提升,交通拥堵减轻,**车出行量略有减少,市民购车意愿有所下降……广州市交委日前发布8至10月份中心城区交通运行情况作出如此概述。你信不信?
虽然信息发布没有明示是为验证8月份起停车费翻倍上涨的*堵效果,但从时间段的特定选择不难读出有回应“停车费涨价看不出*堵效果”等**质疑之意。即便不去怀疑拥堵指数等数据来源及推论基于一定的科技手段与操作规范,但若寄望几个单方公布的数据就能打消公众的疑虑显然仍乏力。
就*为关键的拥堵指数来说,数据显示8至10月份工作日日均拥堵指数为4.11,属“轻度拥堵”。然而,来自同一机构的监测数据又显示11月**周拥堵指数为4.62,其中后半周拥堵等级甚至上升一级,即为“中度拥堵”。第二周工作日日均拥堵指数也达到4.26。这意味着11月前两周的拥堵程度相比前三个月还加重,那这与停车费涨价又能理出怎样的关系来呢?
对于拥堵指数这样的专业术语,虽然非专业人员一般不懂其来龙去脉,但公众却未必轻易相信官方数据,而更多相信自己的直觉。事实上,此前对于停车费涨价的初衷与效果,官方也很没底气,说法甚至自相矛盾。先是称“调整停车费是基于*堵”,后又改口“对*堵效果有限”“仅是*堵补充措施”。再后又说“暂时很难量化涨价能减少多少用车需求”“从技术上判断调整停车费对缓解交通拥堵是否有效还需要一定时间”。这次官方单方给停车费涨价后三个月的效果定调,恐怕底气也未必就真的变得足了。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交通拥堵程度轻重是否因停车费涨价而减轻该谁说了算。此前针对政协委员质疑,交委**涨价方案实施3个月后将“联合进行效果评估”。所谓“联合”之意就应是多方参与,包括**职能部门、官方技术机构,也应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和与**无涉的科研机构。三个月过去了,“联合评估”仍不见动静,官方却已*家定调。这样的*家结论,实在是很难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