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办4日就《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意见稿明确居住证持有人可与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包括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平等劳动就业等多项权利,并可逐步享受同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就业扶持、住房**、养老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资格等权利。
咱这人比较实际,看完这条新闻*先想到的是———如果这《办法》真能实施,到时我们家签注港澳通行证能省点儿*了:我们家五口人里,我的户口在珠海,岳父的户口在汕头老家,如果不是自己跑回去办的话,都要花40元左右来邮寄代办。而《办法》中规定,居住证持有人能在居住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出入境证件,这意味着到时我们能直接溜达去中山公安局办签注,省*之余主人翁的感觉也让人很爽啊。
当然居住证的意义远不是省点*这么简单,在各项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待遇的权利中,我觉得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缴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积金、申领机动车驾驶证等权利都是在现有基础上的不小突破,将给非户籍人口带来很**利。
虽然《办法》到具体落实还要很久,但文件精神是和*近的外地购房者不需提供社保税单等便民政策相一致的,都是让公民能够更为自由地迁徙,对于中山这种城市来说,开放的户籍政策会促进楼市更加健康地发展。从表面上看,居住证“居住半年以上的同时,稳定就业、稳定住所和连续就读中三占其一”的办理门槛较低,《办法》中明确办理居住证即可在所在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那么稳定就业的人似乎不需买房也能解决孩子上学问题,积分入户房产加分带来的购房意愿会被冲淡,但长远来看,稳定就业、子女在中山就读的人,通常会更有意愿置业中山———反正在中山生活也和在家里生活一样方便了。
大城市的担心可能会更多一些,比如微博上有人就坚决反对居住证制度,认为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的人口已经超过极限,现有的交通、医疗、教育资源也已经耗尽,无力接纳更多的人口。如果大量持有居住证的人口再来*占北京资源,城市将会崩溃,还是发放户口来得稳妥。
但实际上,北京的“大城市病”恰恰是因为户籍人口享受“特权”,才会形成今天的局面。北京社科院曾研究**特大城市人口调控,指出**公共资源在空间上的均等化配置是避免人口过度流向城中心的关键因素。比如纽约之所以能够容纳那么多的人口,很大原因是因为合理利用和配置了“空间”,尽量让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不会相差太远。东京则是建立大都市圈的城市群布局,减轻人口迁入压力。试想一下,如果住在廊坊也能有北京一样的本科录取分数线,宁可吸着雾霾、挤着地铁、还着超高房贷也要留在北京的人会少多少?从这个角度看,《办法》的实施,尤其是居住证持有人与本地人在教育、养老、住房**等方面的同等公民权利,也可能反过来成为大城市人口规模改革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