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窗 尹来
跑过一场就业季,就像跑过一场浓缩版《成长的故事》。
和若干年前的就业季不同,如果你大学四年都躲在象牙塔里,每天只顾着学习专业知识、去图书馆、参加考试,即便你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成绩**的“好学生”,到了今天的就业季,现实依旧会让你感到痛苦不堪。数不清的招聘会、见不完的陌生人,笔试、面试、群面、单面,所有的一切经历都是书本上没有教过的。*终,你根本搞不清楚,到底是因为哪道题没有答好,还是因为穿错了衣服,或者因为你就不该对面试官笑了一下,那份OFFER*终没有递到你的手上。
就业季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可把控,因为我们从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
“有些单位会直接问你,你有多少社会资源可以用?天知道,我们还是学生。”暨大的吴秀枝说。可无数的例证告诉我们,企业更爱懂得“社会”的孩子。
这里的“社会”内涵很丰富,可以是你自己的人脉,可以是你的实习经历,也可以是你自己一手筹划的某个志愿者协会,也可以是一段全心付出的学生工作经历,当然,这个“社会”也可以是你雄厚的家庭资源。
这是另外的一场“高考”,而标准答案不是我们曾经熟悉的那个。
于是,中大的修米赢了,这个一早就在阿里巴巴实习的女生,为了回答一道面试题,甚至会跑到商铺实地调研;广外的江东杰赢了,从大一起,当别人还在懵懂地逛新校园时,他已经听了若干场师兄师姐的成功人生分享课,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华工的龙绍飞赢了,身为学霸的他一边读研一边充实着自己的实习简历。广工的骆伟荣也赢了,虽然不是211也不是985院校毕业,凭借自己多年学生干部的经验,他依旧打败了不少**大学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
移动互联网类企业的繁荣,也让招聘会上出现了更不一样的风景,一些游戏公司就直接打出“挂科也没有问题,只招会玩游戏热爱游戏的人”的招聘广告,月薪还不低。学环境科学的,爱打游戏,没问题。学物流的,对互联网金融感兴趣,也没问题。在这个年代,学历和专业的划分被一再模糊,一切都看你有没有企业真正想要的“料”。
所以,刚进大一的你学了个冷门专业?真的问题不大,你还有四年时间去充实自己,跟上时代,跑赢现实,你就能跑赢就业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