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下海30年 曾遇到无数要死要活的坎

2015-01-05来源 : 互联网

在飞往新加坡的航班上,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程虹向四周环顾了一眼,已经组织了三次的企业家**访问,理事长柳传志**次缺席,因为一次微创的*疗,他放弃了此次长途旅行。

在柳传志70岁的这一年,刚好也是他下海创业30周年,当然这同时也是联想的年龄。

面对而立之年的公司,柳传志颇多感慨,于是动笔给自己的员工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在这三十年中,我们有过无数次要死要活的坎,其中有的是早年间国家计划经济的体制带来的**烦,有的是我们战略决策错误造成的苦果,这里面有大量的难以忘怀的痛苦。”

1984

在接受一家人物杂志的采访时,柳传志说自己没看过奥威尔的《1984》这本书,但1984年对于柳传志来说,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对改革开放前知识分子的状态,柳传志是这样概括的:“被阶级斗争搞得心惊胆战,被无所事事的生活搞得麻木不仁。”

某种程度上这也许是柳传志对自己那段人生的描述。

1984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6年,但中国人依然生活在计划经济和票证供给的时代。柳传志这一年40岁,月工资78元,全家7口人住在一间12平方米、屋顶铺着石棉瓦的“自行车棚”里,在中科院计算所外部设备研究室搞一项叫作磁记录电路的研究。

早在1980年的时候,柳传志已经接触到国外同类研究的**成果,这让柳传志异常苦闷,后来柳总结说:他可以忍受清贫,但不能忍受自己碌碌无为、虚度时光。

1984年10月17日,柳传志和11个同事在北京中关村科学院南路2号计算所的传达室里,创办了联想公司的前身。

从这**开始,柳传志把自己投放到一个**不可预知的人生轨道当中。

在他40岁之前,中国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阶级斗争,整个中国都非常穷困,也没有办法让个人得到发展,实现自己的理想,这让他很痛苦。

40岁以后,他正赶上国家改革开放,选择了创业,也知道会很艰难。

曾作为**知识分子的柳传志不得不放低身段去和基层工商管理人员打交道,为了一张审批报表,他得接受一个年轻办事员难看的脸色和难听的斥责。

但即便如此,柳传志也丝毫没有回头的打算。

2014年深秋的**,在靠近住所的一家酒店的会客室里,柳传志向记者回顾了30年前创业的难处:“80年代初成立的公司,遇到的**个大难关就是在社会体制发生变革的时候,法制法规跟不上,人们的思想处于一个相对来说非常混乱的时期。”

这样一个时期,对于柳传志和他的同事们*大的考验就是能辨别政策红线,尽量踩在红线里头。

对红线的把握是高明的,也是高风险的:**在红线里走,企业根本发展不起来;而走出红线,风险就无法估量。

“那个时候政策的解释经常是掌握在执行人员的手里头。”

那个时候国家为了保护国内的电脑品牌,对电脑进口额度和关税实施控制。这样一来,能搞到进口批文就成了中关村电脑公司的生存之道。

联想自然也是争*批文的一员,但柳传志为公司设定的底线是“法律手续必须完备”,“必要的时候要割让掉一些利益”。

1988年,柳传志在香港建立香港联想,因为他发现从香港直接进口电脑要比内地便宜得多。借助各种关系,香港联想拿到了美国AST电脑的总代理

当时AST在电脑业并不是一个强势品牌,这就让联想在谈判时掌握了许多主动权。由于联想在内地强大的销售力量,AST在内地市场的声势甚至超过了康柏。

“其实当时许多企业都在香港有派驻机构,做国外品牌代理,一些企业的实力比我们只强不弱,为什么他们*后做得没我们好?”

是因为我亲自在香港把关,避免了其他公司因为员工与外国企业串通蒙骗国内公司情况的产生。

在联想AST代理做得正热*朝天的时候,柳传志已经开始想做自主品牌电脑。

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国产品牌对于**品牌毫无抵抗能力,根据凌志军《联想风云》一书提供的数据,1994年,中国电脑市场上**品牌所占份额高达40%,而且AST也不支持自己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另起炉灶。

然而,这一年柳传志硬是克服上述阻力,让时年30岁的杨元庆担起重担,组建微机事业部,销售联想电脑。

不久,国家放开国外电脑进口审批政策,一大批靠代理电脑为生的中关村关门倒闭,而已经先行拥有自主品牌的联想却站稳了脚跟。

这一经历让柳传志总结出“提前动手拐大弯”的经营原则,并将这一原则运用到后来各个发展时期。

“机会的存在就是要在你做好眼前业务的时候,提前开始进行环境的研究,然后提前动手,拐大弯。等到你企业、行业里边出现问题了,再改,就来不及了。”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