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获奖的建筑界的隐客

2014-11-25来源 : 互联网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王澍都是建筑界的隐客,他的工作**是教学,即便在获得普利兹克奖后依然如此

杭州建筑师王澍的特立*行在建筑圈是有名的。当他的许多同龄建筑师在海外学习,使用西方的方式和数码技术进行设计的时候,他仍然只使用铅笔设计建筑构图。他和妻子、另一位建筑师陆文宇将他们的设计公司取名为“业余建筑工作室”,用以标榜他的建筑设计只是一种乐趣和爱好,而非为了建筑设计获利。

即使在他2012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他的一些同龄建筑师对他依然知之甚少,四川建筑师刘家琨和北京建筑师朱锫,这些成功的建筑师,都表示对他“不熟悉”和“交往不多”。乃至一段时间内,国内建筑界因为普利兹克奖重新去认识王澍和他的建筑观念。

“我们生活在一个临时性的时代中,现代建筑所用的材料都不是为了持久,而是为了让你快速消费,消费完了以后就烂掉,你就准备要第二个房子。它是在一个生产消费当中,让你来反复地消费和浪费,不浪费就没有消费,这就是现代社会。我现在探讨比较多的是,很多人说的传统,其实是另外一个体系,更加接近自然材料系统的这个体系,这个体系里的持久性怎么去做,是我感兴趣的。”王澍形容他的建筑工作是自然和传统的重新缔造。

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王澍都是建筑界的隐客。他的工作**是教学,自从2000年起,就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的院长,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学专业学院,但他偏安于此。他和他的业余工作室的项目集中在杭州附近的二线城市,并且严格意义上,项目都算是小巧玲珑。

精巧而又简朴,充满传统的语言和现代性的对话,是王澍作品的风格。他为苏州大学的“文正学院图书馆”设计了一系列的展览厅,并且让它们部分处于地下。部分原因是四面环水,并且抵消附近的山和湖之间的高层建筑的压抑感。从被拆毁的旧建筑收集石料和瓦,用于他设计的“宁波历史博物馆”。而他为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设计的“象山校园”的屋顶,使用了从传统的住房收集的大约200万块瓦片。

由于获得了普利兹克奖,这相当于进入世界建筑界的通行证,作为**个生活和工作在中国的中国建筑师身份,这象征王澍迈入建筑**的行列,但对于这位48岁就获得建筑界*高荣誉的年轻建筑师,似乎显得过于沉重了——相比之下,1917年生于广州的贝聿铭,在美国度过了他的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在他60多岁的时候才赢得这个奖项。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