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酒家总厨吴自贵(关海彤摄)
食在广州,历史可追溯至1936年的广州酒家,成为大半个世纪以来,广州餐饮激烈竞争与风格流变的见证。
记者◎王鸿谅摄影◎关海彤
“粤菜北伐”
“一年两届的交易会成就了粤菜。”广州酒家前任总厨粤菜**黄振华有这样的评价。从1957年**届广交会始,作为广州指定的对外接待店,广州酒家有机会参与各种省市重要接待任务。在黄振华的记忆里,交易会期间,“国家将有限的资源、*好的资源用来接待中外客商,使得粤菜老师傅的手艺能够延续下来”。
鲍参翅肚,粤菜中***的原料,直到改革开放初期都很罕见。“70年代的许多原料都要从香港进来。”广州饮食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基回忆,“广州的粤菜师傅要去香港重新学艺。”许多关于原材料选择的知识都要重新学过,比如,*好的干鲍来自日本,其次是澳大利亚和南非。物质匮乏制约着当时整个餐饮业的规模,陈基记得很清楚,“1955年,全广州8个区8个县加在一起只有1500家餐馆,*高年营业额20个亿”。
原料匮乏时期的粤菜,大约可以算开始了**轮不得已的“创新”。50年代广州酒家曾经要完成一次400名的“人大”代表接待任务,而他们手头只有限量供应的肉食粮油和一大堆番薯。就用这些原料,厨师和点心师们试制出了60多款点心和30多款菜肴,宴会当日,推出了每桌9个菜的“番薯宴”,其中“西汁薯脯”、“五彩炒薯丝”两款评价*高,甚至还得到了当时用餐的归国华侨的称赞:“西洋的西菜味道都没有番薯菜这样好!”
货源供给慢慢丰富起来,不过**的海鲜食材依旧很稀罕,黄振华回忆,即使到了1980年,烹饪一席高水平的筵席对广州酒家来说,也是颇费周折的事情。那时候“广州酒家要派出*强的采购队伍去落实材料”,“一个熊掌几经周折才通过一个对外贸易公司买到,一道双鲜乌鱼球所需的乌鱼,得生活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为了**肉质好,口感好,还要求乌鱼是一斤三条。采购人员花尽心思,*后才通过水产公司在阳江找到了”。
黄振华大胆创制了“一掌定山河”、“双仙游东海”、“英雄欢叙会”等,还将“荔湾艇仔粥”、“石耳云吞”等粤式小食摆上筵席。在所有菜式中,*瞩目的莫过于“一掌定山河”。这道菜的原材料包括熊掌、海参、乳鸽等,当时熊掌还允许入菜。
借助改革开放和交易会客商之风,从1980到1983这3年间,广州市经营饮食的店铺从500多家猛增至六七千家,集体、个体经营的餐饮食档和利用外资新建、改建的宾馆酒家比比皆是。前者经营灵活服务周到,后者装修豪华,有的还聘用香港的名师主厨,气势夺人。粤菜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全国闻名的商务菜、**菜。就价位而言,在八大菜系中位列**,仅次于外来的西餐。全国各地都开设了粤菜馆,而广州也成为从事粤菜经营工作者心之向往的地方。黄振华回忆,这就是业内戏称的“粤菜北伐时期”。
著名的顺峰海鲜,就是乘着粤菜的这股风潮,在顺德起步后,1993年闯入北京。曾经担任顺峰总经理助理、现任旺顺阁市场总监的陈均海说起来,经历过那段黄金时期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信息交流的便捷,广州的许多好传统、好做法、好产品逐渐被外地人模仿,而外地新企业的规模之大、档次之高、设施之全均在广州老企业之上”。“北京、上海、济南、西安等地,餐位过千的酒楼比比皆是,相对而言,广州则保守了。”另一方面,“也许预知广州的市场难做,广州人嘴太刁,对新鲜要求太高,又好吃野味,早先在广州周边做得成功的企业纷纷将投资的重点转向外地,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广州餐饮的竞争力度”。在陈均海看来,粤菜如今的这种局面“是中国餐饮市场竞争的真实产物,很正常”。
“满汉全筵”
名厨与名菜,对广州酒家这样的***酒楼来说,始终是*核心的名气承载。除了广交会,名气传播的另一个平台是各种菜品评比和赛事。1983年“广州名菜美点评比展览”在广州酒家举办,在当时引发轰动。应新加坡洲际游览有限公司林先生的要求,广州酒家主厨黄振华和他的同事们接下了一份“挑战书”:推出体现“满汉全筵”精华的“小满汉”和“满汉精选”。为这顿筵席,黄振华他们费尽心思,在材料选择和烹饪手法上都做了许多因地制宜的改变。比如“碧海鱼王”中使用了*贵的老鼠斑,而“炒制驼峰”在做法上,考虑到北方“扒”比较腻滞,就改用“炒”,先将驼峰用卤水浸熟切粒,配料炒好,用炸好的芋头盏呈上。
1984年9月23日中午,广州酒家的“西关第”摆设了全套仿宫廷式酸枝家具和仿御膳餐具,这也是广州饮食行业解放后首次筹办高级宫廷筵。林先生一行12人如期到来,由43道菜品构成的一日三餐“小满汉”正式开席。这桌筵席,有肉食拼制的“龙凤大拼盘”,以鳖肚、海参、花菇、凤爪烹制的“一品天香”,用草菇、蘑菇、花菇、黄耳、雪耳、桂花耳、榆耳、石耳、木耳炮制的“鼎湖上素”……从午宴到晚宴,林先生赞不绝口,当场再预定3席,在10月下旬约请新加坡的酒楼业行家品尝。“满汉全筵”一时间成为海内外众多传媒推介的热点,“广州游”的一个重点项目。
这一次的尝试成功后,广州酒家开始了更多菜品的创新,比如1987年仿唐宋元明清的“五朝宴”和“黄金宴”。前者推出这五个朝代“菜式精选”,后者是根据《本草纲目》中对金箔有祛风、安神、镇静等作用,将黄金运用到筵席中。50席五朝宴分5天推出,全部预订一空。
在南园酒家副总经理罗惠萍的观察里,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的广州,正处于高消费的黄金时期,“早茶都要开红酒”。
前任总厨黄振华和现任总厨吴自贵都有多次国外烹饪大赛的经验。1990年的世界杯烹饪大赛在卢森堡举行,24个国家的烹饪大师分别代表自己的国家,中国队一行12人,队长就是黄振华。在一个20平方米的展台上,各队要完成面点、热菜和冷菜的制作。热菜,一人量的午餐4道菜,一人量的晚餐7道菜;冷菜,8人量大拼盘两个,餐前小点8款。全部要做130份,现场烹饪,并保鲜一天。黄振华和5个助手一起,经过50多个小时,*终拿到了金牌。
1995年的第三届美国“传统杯”世界大赛,队长则是吴自贵,比赛只有热菜和冷菜两项。热菜以“神秘篮子”的形式抽签,中国队抽到“神秘篮子”里的原料有白菜11棵,菠萝10袋,猪肉4条和一些鱼。菜单*后定下来:开胃菜糖醋咕噜肉,主菜蚝汁鱼卷,甜食是菠萝馅蒸包、甜饼配以草莓酱。吴自贵捧回了热菜铜牌和冷菜银牌。
粤菜相比其他菜系,在海外拥有更牢固的根基,陈基说起来津津乐道。因为海鲜**原料进货的缘故,粤菜餐馆与日本、澳大利亚、南非以及北美等诸多出产食材的产地都有更密切的往来。广州酒家的**家海外分店,选择的就是澳大利亚,在所有的龙虾品种中,澳大利亚的龙虾不论品质还是价位,都是一种理想的选择。不过吴自贵说起来,“*好的龙虾其实产自国内,是湛江沿海的‘青龙’,肉质鲜美,虾头不大,不过近年来已经非常罕见”,而“澳大利亚的龙虾又好过越南龙虾”。
粤菜的利润
在陈均海看来,粤菜的精髓就是新鲜,“原料新鲜,酱料新鲜”。这也造成粤菜的成本远高于其他菜系,“粤菜的原材料太多,一般酒楼多达500多种,大的酒楼甚至过千”,“大多数**的酒楼甚至过夜的调料都丢弃不用,而且粤菜所用的调味料,相对其他菜系而言价格都高约30%”。工资方面,“粤菜大厨的工资更高出其他菜系同工种一半以上”。
2007年的餐饮业*真实的压力来自原材料涨价,不过广州酒家董事总经理林杏绮说起来,这一年却是广州酒家利润增长得*快的一年。因为“整个营业额扩大了,绝对额当然就高了”。林杏绮以广州酒家的滨江西路店为例算过一笔账,“成本部分,原材料占到53%,菜品的毛利正常在50%至53%,年销售额中的费用部分,员工工资占15%,房租从原来的5%提升到8%至10%,能耗*低也会占到9%”。这样算下来,与局外人想象中的暴利不同,正规运作的大酒楼,利润能“保持7%到7.5%就不错了”。
目前广州酒家旗下共9家餐饮分店、1家利口福食品基地、50多家食品专卖店,全部集中在广州地区。林杏绮解释,这是因为广州酒家的品牌“在华南地区的影响比较大,如果在外省开设店面的广告和管理成本会相应增加50%”,而且管理模式还会出现水土不服,“广州酒家1998年曾经在澳大利亚悉尼开过一个店,只有两年就关门了,因为经营方总是说亏本。后来在汕头地区也开过一家,情况也不行”,目前看,运行好的,只有广州范围内的分店。
和其他中餐连锁一样,广州酒家也面临如何保证出品品质恒定的问题。在陈均海看来,粤菜统一标准、统一口味之路,实行起来非常困难。“材料产地不同,质量不一,干湿有别,南北迥异,而且调料、配料、火候、分量、腌制过程、时间长短等,全由‘人’这个个体来操作,要实现真正的统一,就必须走工业化生产之路,而恰恰粤菜没法走工业化,粤菜的精华也就在色、香、味、型方面有独到处。一旦走工业化后,这些精华就大打折扣。”广州酒家目前能做的,是保证十几种招牌菜的统一标准,即用料、分量以及烹饪技法的统一,而每个分店可以根据所处的地区在菜品上有所不同。
与餐饮不同,广州酒家的食品并没有这种局限。他们的月饼销售量目前占到了广东省**位,全国前三位。从2007年的数据,新增加的3亿元营业额里,林杏绮说,“餐饮部分的增长是30%,而利口福食品增长是60%至70%”。有意思的是,“广州酒家”的牌子要比“利口福”的牌子更能吸引消费者,广州酒家团委副书记吴伟泉回忆,“集团曾经改变过月饼的包装,去掉广州酒家几个字,而把利口福的商标放大,结果在海外市场销售冷淡”,“大家认准了‘广州酒家’字样的铁盒子,要的就是这个牌子,包装土也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