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学哲2014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发表了演讲

2014-09-12来源 : 互联网

以下为演讲全文:

大家中午好,我尽快来讲。接到这个题目时间很短,我想谈人这个事情,企业的人反映学校培养的人才到企业不适用,反过来说技术上没什么好的,这也是经常的事情。

我们对比国外和国内情况来看,到国外的企业或者研发机构会看到大量的头发发白的工程师,到中国都是非常年轻。30岁所有科长比比皆是,这是很强烈的对比。

国家的差异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差异,我们看人的培养问题。汽车的培养比较复杂,汽车里面涉及的技术很多,开发流程也很长很长,从基础问题到技术问题再到产品有很长的链,这个实际上有很大的困难。

我们自己来反思,作为高校来讲,我们学校和教师有什么问题,优点就不说了,主要是谈恩情,一个是在学科评估的指挥棒上,不可避免造成学科的分割,正好是汽车行业的**。

在***学科划分里面,车辆工程实际上是机械工程的二级学科,汽车是二级学科的一半,车辆不光是汽车,所以形成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一个很大的产业,一个很小的学科,这样在学校资源配置里面就非常的吃亏。另外学校排名指挥棒下,学校偏重论文,对于面向应用也还是相当的吃亏。

第三个就是高校教师大部分从学校到学校,其实缺乏企业的经历,主要缺少工程方**,我们和德国联系非常多,德国的教授、工科教授必须干十年以上才有资格到学校里面做教授,在中国其实是看论文的,论文看了一定阶段就是教授了,面对功课培养有很大的问题。

同样是考核的问题,指挥棒的问题,我们在学生培养精力时间培养不足。另外是经费的投入,***发经费是按照人头数分的,工科培养需要很多社会的投入,所以按人头分配的方式,对于工程的教育是不合理的方式。

另外看行业上的问题,总的来讲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三十年,实际上是需求和市场规模拉动的行业,总的来讲不是依靠科技技术创新的行业,这个和IT行业非常不一样,需求是被新的**出来的需求,另外汽车行业高度组织性模式化是抹杀人才的个性。在汽车行业我们基本是方脑袋,因为是格式化之后的,这个是优点也是缺点。

第三就是高度的封闭性扼杀小型企业,小企业都是技术发展源头,更是有活力的地方,汽车行业里面普遍小企业是非常恶劣的。

另外就是协会和学会缺乏足够的动力性,以及行业的支持,我们跟美国SAE,大家会非常的自豪,在中国如果是SAE会员,其实大家对这个属性不敏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国外往往有两个属性,我是某个单位的教授或者我是某个单位的工程师,或者学会或者协会的成员,对这两个身份都会非常在意,在中国后一种身份不会特别在意。

另外就是企业的问题,不管是整车还是零部件,中国的汽车行业是嫁接过来的,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并没有**的掌握,企业对于基础的问题无暇顾及,忙着市场份额,所以基础问题都是放在后面。

给我们印象很深的一件事,上海大众前两年搞了一个新能源的部门,就是TPN,就是新能源。原来准备招一百个人,后来招80个人的时候砍掉了,后来留了十几个人,学校是做基础,企业是做产品和技术开发,这个在对接上存在比较大的缝隙。

另外就是企业缺乏持久的正向研发,没有办法提供持续发展的平台。做技术岗位往往希望往管理岗位上转,在德国50岁的工程师自得其乐的做技术,在中国三十几岁就想当科长了。我们也试图做一些改进,讲几个点。

本科生面向工科培养**大学联盟,这里面有几个学校,我们做的比较成功的一件事情就是学生的车队,我们有两百多个学生是在车队里面,学生们自己拉赞助,然后来设计比赛。包括出国的一些事情都是他们自己来干,这个对于学生的训练、各方面能力的训练,我们看到进步非常大,当然也获得了很多的奖项。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工程师,所以尽可能早期和企业合作。

我们的博士生有点问题,之前生员不是很好,也就是待遇不太好。我们硕士生毕业给一定的年薪,如果适合做博士生就继续培养,通过这样的手段博士生生员大部分改善。

当然刚才说了定位实际上是在基础研究和产品技术开发之间,也就是说应用技术之前和技术前开发,也就是弥补这一段间隙。

前面也说了智能化、电动化、轻量化,由于学科的分类,因为汽车是多个学科融合的过程,我们希望在同济把交通、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材料、机械融合在一起,然后做新能源汽车的协**新工作。

*后几句话,我们说前三十年中国其实很大程度上依赖**的农民工,我们的农民工很**吃苦耐劳,后三十年依靠便宜或者**的工程师,学校要破除固有模式做到以人为本。中国的强国之梦需要为人才提供进阶的阶梯,要提供其价值的事业和**力的环境。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